地区版

为犹太人保管图书70年的基督徒家庭:书籍归属何地仍需继续仰望

三代人坚守承诺、为一位犹太校长保存图书70年。因为住房动迁而公开此事时,潘碌没想到一家人觉得“没什么”的事情,竟然如此轰动。

如今,18个月过去了,家里那些“人家的”书怕是很难找到主人了——卡尔先生夫妇已于40年前相继去世,二人膝下无子无女。

近两年来,事情对这个普通的上海基督徒家庭来说变得复杂了,不过潘碌还是觉得可以“努力一下”。她的动力取决于两个事件:卡尔先生生前立下遗嘱,称自己所有财产归国家所有;留下的书籍上盖有印章,上面用英文写着“Paul  School(保罗学校)”与“Hebrew Mission(希伯来布道团)”。

潘碌和家人坚持,这批书的去处应该不外乎这两种:要么遵照卡尔先生的遗嘱,这批书归德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要么,他们找到这个历史上“保罗学校”、“希伯来布道团”,或与此有关的机构团契,将这批书归还他们。

作为已逝牧师林道志的儿媳、林尚义的爱人,潘碌目的简单又明确:完成公公和爱人的遗愿,将这批书物归原主。

一个承诺 三代人 七十年

事情还得从2013年的10月16日说起。那一天,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协助下,潘碌头一回将家里那批外文书籍70年的故事公之于众。详谈之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几经迁徙、经历过战乱、遭遇过“文革”抄家,一家人拼尽全力守护这些书。听得现场人“一愣一愣”的。动情之处,讲者眼中噙泪,听者也无不动容。(详见福音时报2013年报道 上海七十年寻书当事人:书得以保存感谢上帝保守

之后的几天,这一则故事几乎见诸全上海媒体报端。再往后,前来采访者接连不断。不论媒体呈现在公众眼前的是怎样的故事,每一次面对镜头时,潘碌必定是“原原本本”的讲述。

关键在于,这是一个教会学校的校长,对他的犹太老师朋友的一个承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两万多逃离纳粹主义的犹太人的避难处所。到了1943年前后,日军轰炸上海的风声渐起,不少犹太人纷纷设法逃离,这些人中有一位犹太人的老师卡尔先生。卡尔离开上海前,将近两千册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书籍包括一些重要的宗教书籍寄存在了一位他信得过的牧师家里。

甘心冒险为他保存这批书的,是卡尔先生当时的好朋友,也是请他任教的学校的校长——林道志。他对林道志说:“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

原来,身为牧师的林道志在当时创办了这间教会学校,慕义学校。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慕义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中既有中国人的孩子也有前来避难的犹太人的孩子。卡尔先生曾在德国任校长,逃难到上海后,他与同样致力于教育行业的林道志接触很多,两人从熟悉渐渐成为知心好友。后来,卡尔先生应林道志的邀请到慕义学校亲自任教。

时间流逝,林道志夫妇和长子林尊义、次子林尚义相继病逝,书的保管到了林家第三代子孙的身上。如果不是因为老房子动迁,林家人至今还在等着书的主人来取书。

就是要“物归原主”

林家后人没想到事情变得如此轰动,他们只是完成林道志的遗愿,找到这批书的原主。

一次收拾老房子,潘碌意外发现了三个信封,里面装有1947年卡尔先生写给公公的信,信中有卡尔先生夫妇二人的合影照片和一张圣诞贺卡。信上告知:“我已回到故乡德国,现在住在岳母的公寓里……食品供应不是很好,回乡的生活总算安定,也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愿神祝福你和你的家庭,我很想得悉你们的消息。”

在发现这封信之前,林家的后人对所等待的人一无所知,只是记住了年迈的公公在世时常常重复的“他们会回来取的”。 

这封信上清楚地写明了这批书原主的名字。看来,年迈的林道志老先生忘记了此事。好在,有了名字和来信地址,事情似乎变得明朗起来。潘碌对此事尤为感恩。

有了这位犹太老师的具体信息,犹太难民纪念馆向德国驻沪总领馆寻求帮助,通过档案系统仔细查找卡尔•安格尔及其家人,或者其迁徙情况。

潘碌与丈夫林尚义曾经同为上海怀恩堂周日晚礼拜诗班成员。诗班中还有一位姊妹,其女儿留学德国,也自然成为这件事情的志愿者。得知整个家族在等待的书籍主人名为卡尔•安格尔,按照来信地址,潘碌请朋友留学德国的女儿徐圣佳前往那地。

本以为可以找到卡尔先生的后人,意料之外的是,卡尔先生与其夫人分别于1975、1976年相继去世。不久之前,另一位留学德国的博士生志愿者的朋友在历史资料中找卡尔先生及夫人的合葬墓碑。

这些信息让林家人欣喜之余又难掩惆怅。

林家人还得知,卡尔先生夫妇膝下无子女,但他的遗嘱上称自己所有的财产归国家所有。此外,这批书籍上上面都有盖有英文写着“保罗中学”、“希伯来布道团”的图章,其中“保罗学校”估计是犹太老师卡尔生前执教的犹太学校。

书籍归属何地仍需继续仰望

18个月了,为近两千册书籍寻主人的过程相当不容易,未来前途看上去也颇为闪烁。时值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这批书的历史价值及其背后的故事,更是为越来越多的人乐道、看重。这期间,潘碌及家人也不断遇到对这一批书、这一个故事有多种创意的人,但对潘碌和儿子来说,“越是说这些书值钱,我就觉得越要保管好,因为我就是想要还给人家。”

事到如今,那些书已由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代为保管,潘碌想找到与历史上跟保罗学校或希伯来布道团相关的学校或基督教团契。

“如果不是因为房子要动迁,我们也还会继续保管着这些书。但对我们基督徒来说,我看到的不是这批书的经济价值,而是看重诚信。”潘碌坦言,保存这些书的过程如此不易,“若没有神的保守,一本都不会保留下来,”而她也绝不可能将这些书当作财富变卖。“我祷告求神开路,让这些书的最后归属,符合神的旨意,符合我公公的遗愿,也让我心里有平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