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上海七十年寻书当事人:书得以保存感谢上帝保守

老花镜架在眼睛上,圣台上一曲又一曲,领唱——和往常的周日晚一样,诗班成员潘碌在怀恩堂晚礼拜正式开始之前教唱;不同的是,她给自己“开了后门”——邀请大家祷告,为她家里保存了70年的书,找到它们的犹太主人。

时间是10月20号。四天前在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新闻发布会,让这个家庭保存了70年的记忆,一下子成为社会上津津乐道的话题。三代人、七十年、两千册,几个关键字承载着三代人的期盼,从正在从这个家庭传递到互联网,希望传递到德国,找到这些书的主人。

今年65岁的潘碌是怀恩堂诗班一员。20日晚礼拜结束后,她和福音时报同工聊起这个家族记忆,以及寻书过程中一些细节,还没吃晚饭的老人依然精神抖擞。

“帮我保管一下,我会回来取的”

潘碌家里的那些书,有英文、德文、希伯来文等不同版本的《圣经》,有主日学教科书,还有一些属灵书籍,及其他类型的教科书等。潘碌和家人仔细清点过,一共是1654本。

书没有了,可以再买?为何一定要“完璧归赵”呢?

一听到这个提问,潘碌原本激动的音调马上又提高一大截:不可能的,绝对买不到,这些都是二战以前的,哪里买得到?绝对买不到了。

解放日报的记者披露了关于这些书的更多细节:从扉页上看,这些是当年上海犹太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多是布面烫金精装书,从最上头抽出的几本看,既有诗集、物理学教材、圣经故事,也有彩印的童话绘本。

时间回到1940年代,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一位来上海避难的犹太校长卡尔,回国之前,将这些珍贵的书籍托付给了林道志先生——潘碌的公公,并留下一句话:你先帮我保管一下,我会回来取的。

“这口气听上去好像就是不久的将来会来取。”潘碌回忆道,“公公(林道志)反复就一句话:‘人家说会来取肯定会来。’”

原来,林道志先生是二战时期原犹太难民隔离区“慕义”教会学校的校长。他留下的话成为家庭对诺言的遵守,不管是经历怎样的困难。

林道志先生1981年过世后,等待主人来取书的任务就落在了林道志的小儿子林尚义肩上。而林尚义也已于7年前去世。

就像林家前面两代人已经做得那样,他们想在这里一直等下去。“我不行了,还有我儿子,肯定会帮他们保管。”潘碌说,但是现在亟待动迁的房子已经无法等待,找到书的主人,是这个家庭目前公开这项“秘密”的唯一目的。

几次遭遇劫难 得以保守

书原本放在潘碌家的亭子间里,四面墙其中三面被书架围着,另一面是窗户而没有放书。如此,这个原本只有十平米的房间,只能再容下吃饭的台桌。“这些书是怎么回事儿?”刚刚嫁到林家的时候,潘碌很好奇,丈夫林尚义告诉他,这是犹太人的书……

后来潘碌就知道了这些书的更多故事。

一个月前,因为动迁,潘碌要整理家里所有的抽屉,无意间就发现了一份关于书的说明——这很可能是在文革时期公公写的“交代材料”。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这份材料上清楚地写着那位犹太校长的名字,卡尔•安格尔(Carl Anger),对方送书到林家的时间是在1943年。

短短的材料中提到三次,“最重要的是找到物主。”材料最后还写有卡尔先生在德国的地址。他们惊喜万分,多年来三代人守在一个地方,只是因为与主人无从联系,只能等待主人归来。现在,这个地址带给林家很大的希望。

潘碌照着这个地址写了一封信,请之前认识的一位德国留学生,翻译成德文,寄过去。

或许是年代太久,卡尔一家已经搬迁,信被退回了。

动迁在即,找到书的去处迫在眉睫,林家人寻助于上海犹太人难民纪念馆。在馆长的协助下,关于这批书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最终定在10月16号举行。

回忆起来这这个过程,潘碌觉得“太奇妙了,只能是感恩”。发布会原本是定在10号,当被调整为16号时,正在预备动迁的林家颇有微词,这打乱了他们的搬迁计划。

让潘碌非常感恩的是,为了寻找多年前的一张税单,他们无意间发现林道志“最要好朋友的留言的本子”以及里面夹着的明信片。更惊奇的是,书信中附带着卡尔先生的地址,甚至照片。(潘碌按照这地址请德国留学生写信过去,后因‘查无此人’而被退回。这给他们带来一定困难,也因此有了后来德国驻沪领事馆的帮忙。)

“我是半夜准备的发言稿,一遍祷告一遍求神给我智慧。”回忆起来当天的场景,潘碌感到很顺利,“馆长一句话‘下面请潘女士讲故事’之后,我就开始了,我说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书,我要说关于这些书的四方面:书的由来、书的受难、书的未来,以及书的寻亲之路。”

这批书的更多经历,也逐一披露出来。想想这一系列过程,潘碌觉得,“一切都在上地的掌控之中。”

犹太难民撤离不久,提篮桥不少本地居民也开始了居家逃难。林道志带着全家逃往家乡黄岩。他们来不及携带太多行李,却用两个大箩筐挑走了所有的书;与书同坐在箩筐里的,是不满六岁的次子林尚义。

去黄岩走水路。上传前,两箩筐书一度被日本人扣下,长子林尊义告诉对方这是犹太教会的书,这才涉险过关。而在水上,他们乘坐的小舢板,又遇到一艘来势汹汹的强盗船。

水面风平浪静。强盗船步步逼近,书被抢只是时间问题。林道志近乎绝望,他眼看着要失信了。情急之中的他拉着船长,拼命喊道:“撑帆!撑帆!”

船长拗不过这个中年人。小舢板第一次在无风的晴天撑起满帆。奇迹突然出现了,杨帆的瞬间,水面上狂风大作,风帆助航,他们终于逃出了盗匪的视线。

根据潘的发言,解放日报再现了这批书第一次逃过劫难的场景。

再后来,这批书跟着林道志从黄岩回到上海,最终还是回到东长治路805弄45号的亭子间。在1943年允诺的那个地点,林道志带家人选择原地等待。

到了1966年,这些书又遭遇了一场浩劫。红卫兵破窗而入,把这些已经存放了20多年的书一批批拉到门外的一处空地上,像小山一样推起来,准备焚烧。

潘碌回忆,当时爱人无法忍受,冲回亭子间,跪下来祷告:神啊,这些书都是你的,你要显出大能,保守这些书。“神听了他的祷告。”果然,晴朗的天空开始抛下雨点儿,越来越密,越来越大,红卫兵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这些书又躲过一劫。

“不管谁来采访,我就一句话:没有神大能,这些书是不可能保存这些时间的。事情是如何发展的,我原原本本的讲出来。”回忆起这些细节,潘碌的声音有些激动,同时又更加坚定。

继续回到逃过红卫兵烧书的场景。当时的“神迹”惊呆了在场所有人,第二天,耄耋之年的林道志亲自奔赴宗教局,反复解释,这批书绝对不是“大毒草”,“这不是我的,是别人的”。

宗教局下达了封存令。这些书原封不动的存在它们所在的亭子间。原先亭子间里的餐桌被取出,直到封条被允许拆封。

后来,潘碌嫁到林家。这些书的故事,也通过她开始完整的串联起来。

如今,上海犹太人难民纪念馆已经请德国驻沪领事馆帮助寻找卡尔的后人,10月21日,以色列领事馆和德国领事馆将会到林家现场采访,“通过他们(报道出去),会更加有把握。”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