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信福音 ——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与基督教的歧异联缀略考
无论是在银发如霜的主日崇拜中,还是在朝气蓬勃的青年团契里,我们常能觉察到一个永恒的真理:上帝所创造的人,不分身份背景,都盼望来到上帝面前以一颗渴慕的心寻求那终极的福祉。这幸福,正是圣奥古斯丁所言:“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怀中,就不得安宁。”
论及幸福,世人的理解可谓纷繁多样,如同所罗门所言:“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有人在他人的困顿中寻找优越感;有人在助人的善行中体味快乐;有人视幸福为超然的心境,不为物质所困;有人将幸福视作一厢情愿的自我暗示;有人干脆摒弃幸福的追求;有人自诩活在至福之中,却被他人讥为可悲;有人以健康为福的圭臬(鱼尾准则、规范,念为/guī niè/)。文豪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道:幸福的人千篇一律,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古哲伊壁鸠鲁将幸福定义为身心的安泰。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基督的群羊中,这样的思索也从未停歇。年轻的信徒常在世俗价值与属灵追求之间摇摆:“父母眼中的幸福是衣食无忧、财势双全,讲台传递的真理却指向永恒。究竟什么是那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福分?”让我们循着圣经的启示,一步一步来寻找答案。
一、中国人传统幸福观的智慧
其一,人际和谐实为生命之本。华人文化对关系的执着,不仅体现为“人情世故”的世俗智慧,更深层反映了造物主在创世之初就宣告的真理:“那人独居不好”。人作为关系性的受造者,注定要在与神、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中华文明自古便强调现世幸福与整全和谐。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倡导“内圣外王”的理想。这种对和谐的深切渴望,某种程度上回应了伊甸园中那完美关系被破碎后,人类心灵深处对复和的向往。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中描绘的“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的荣耀异象。
其二,知足常乐的智慧。“知足的心乃是大利”,这一传统美德与圣经教导不谋而合。面对人生际遇,以感恩的心领受现状,却不限于此世的满足,而是如保罗所言:“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此种心态,超越了道家的消极安命。
其三,善行与公义。源自佛教的因果报应观,虽然折射出人心对公平正义的渴慕,世事却未能满足这深层诉求。这让我们想到保罗在罗马书中的洞见:“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人对善恶报应的普世期待,正是上帝道德律印记的明证。
二、基督教幸福观的特质
首先,是一个关乎生命根基的真理:那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关系。华人虽重视人伦之道,却往往忽略了更深邃的灵性关联。基督信仰揭示,真正的幸福并非建立在横向的人际纽带上,而是源于与创造主那垂直的生命相交。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言:“亲近神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古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那句千古絮语:“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祢怀中,就永不得安息”,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这一永恒真理。世人或以为财富、地位能带来满足,却不知这不过是心灵的浅滩;唯有在那位创造我们的主里面,才能寻得生命的活水泉源。
其次,是在苦难中绽放的喜乐之花。基督信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回避人生的阴暗幽谷,而是在其中彰显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就如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中的见证:“我知道如何处卑贱,也知道如何处丰富”。这种超越处境的喜乐,并非源于环境的改变,而是来自与永生神那不能震动的关系。在监狱的铁窗之内,使徒与西拉的颂赞之声依然响彻夜空,见证了这份喜乐的真实。
更深远的,是那指向永恒的盼望之锚。基督徒的幸福,并非止于今生的短暂满足,而是投射向那将来的荣耀国度。如彼得前书所言:“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这不是消极的现实逃避,而是在今生的寄居之地,活出那承载永恒意义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正如一条溪流,汇入那永恒的大海。
三、两种幸福观的异与同
论人生福祉之道,华夏先贤之训诫,抑或基督信仰之启示,皆重视彼此之和谐;且皆深明物质丰馨人生非至福之全貌,同察德性或修为对人生幸福之义。然二者之间,有本质之分别。
其一,源流有异。中华传统智慧衍生自千载人文积淀与代代相传;而基督信仰则首重与创造主关系之复和,继而流溢于万般境遇。传统文化侧面覆盖安适与心灵澄明,借由修身济世以臻至福;基督信仰则指向永恒的圆满,以受苦为今世之标记,借信靠顺服天父而得永恒的福乐与平安。
其二,境界价值观迥异。传统幸福观念局限于此世光景,缺乏永恒维度,以为人生如昙花一现,死后归于虚无。圣经却启示“人人皆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唯有向死而生,方能把握真实的人生。整全的信仰信息皆包含永恒之维度,指向终极之盼望。
其三,路径相异。儒家重视内圣外王之道,践行个人品行修为;基督信仰则强调神恩浩瀚,因信称义先于一切善行功德。可惜很多信徒误解此教义,导致行为与世人无异,有负主恩。
基督信仰的幸福观以敬畏永生上帝为圭臬,以荣耀神为人生至高使命。信徒虽寄居尘世,心系天国,以清心知足、安贫乐道为今生标记;靠“信望爱”之美德,深知天父的慈爱,并因主耶稣的救赎而承受不朽的生命。
圣徒蒙召,当以喜乐纪念信仰,将基督之爱、盼望与救助分施予世人,从而荣耀主名。
四、“五福”与“八福”
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的“五福”源自《尚书·洪范》,指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这五个方面反映了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全面追求,涵盖了生命的延续、物质的富裕、身体的健康、精神的追求及生命的圆满。其中,“长寿”被视为五福之首,命不夭折,福寿绵长;“富足”就是物质充盈,能满足各种欲望;“健康平安”即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爱好美德”强调生性仁善,追求品德高尚;“老而善终”则是说能预知自己的死期,从而有心理准备地面对。
由此五福之归纳可见,传统幸福观之精髓奉行追求人性之至善与生命之完美。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世人多以物欲之满足为幸福之指标,实为可叹。现代人虽享有物质之丰富,却失去了传统智慧中对生命整体意义的深切关注。
耶稣的“八福篇”,也称为“八福”或“登山宝训”,记载在马太福音5章3—12节中:
1.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意味着那些谦卑、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人将会进入天国。
2.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指那些为自己的罪或他人的痛苦而哀恸的人,将会得到来自上帝的慰籍。
3.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温柔的人将会得到福气,享受上帝的恩典。
4.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那些渴望公平正义和真理的正直的人将会得到满足。
5.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怜悯他人的人将会得到上帝的怜悯。
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像小孩子一般心地纯良、心灵纯净的人将会看到上帝。
7.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那些努力使他人和睦的人将会被称为上帝的儿子。
8.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为正义而受迫害的人将会得到天国的祝福。
主耶稣藉八福宣讲启示我们:真实的幸福,非源于世俗的财富、权势与地位,而在于对永生上帝的全然信靠与顺服,在于与创造主建立亲密的生命关系。
细察两种幸福观,其分野昭然可见。主耶稣所宣讲的八福与华夏传统五福,在价值取向与核心理念上,呈现鲜明对比。前者以永恒上帝为圭臬,彰显超越性之天国视野;后者则以人文理想为依归,侧重现世人生之圆满。
主耶稣所强调的,乃属天的福分与内在的生命品质。这些福祉与信徒的属灵生命、道德品格息息相关。譬如,虚心、哀恸、温柔、渴慕公义等品质,皆为信徒属天的生命特质。反观传统五福,更侧重现世安康与物质丰盈,追求人生顺遂,不免流于世俗化的幸福观,与当今“成功神学”相仿。
经过千载岁月的交融激荡,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对幸福的理解愈发深邃成熟,为二者的对话交融开启契机。通过文化的交汇融合,我们基督教信仰得以在我们华夏文化沃土上扎根生长,寻得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光辉亦可在此焕发新意。
身为炎黄子孙,更为主门徒,我们当珍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启迪,在基督信仰里扎根深耕,以本土化语境诠释永恒真道。每一位信徒,无论身分际遇如何,皆当在家庭中活出信望爱,在职场上见证基督的喜乐与忠心,在百般试炼中持守永恒的盼望!
幸福,是在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中,经历与上帝同行的喜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