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在阆中古城中,有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堂

阆中是四川南充的下辖的县级市,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是张飞镇守的战略要地。而阆中古城更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了无数游客。

而阆中市的福音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教堂之一,她坐落于阆中市杨天井街5号。这座教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风格,体现了两大文明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见证。

福音堂的建立者是英国圣公会宣教士,“剑桥七杰”之一的盖士利主教(William Cassels,或译威廉·卡塞尔、凯巴)。1858年3月11日,盖士利生于葡萄牙波尔图,年长分别就读于英国德比郡雷普顿学校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剑桥毕业后不久,他被按立为会长(牧师),担任兰贝斯圣公会诸圣堂牧师。

1885年2月,盖士利与剑桥大学的其他六位毕业生施达德(Charles Studd),章必成(Montague BeauchamP),司安仁(Stanley Smith),亚瑟.端纳(A.T. Polhill-Turner),何斯德(Dixon Edward Hoste),宝耀庭(Cecil Polhill-Turner)离开英国,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土地,他们七人后来称为“剑桥七杰“。3月18日,盖士利一行抵达上海,开始其在华的宣教事工。

盖士利先后在上海、山西、陕西等地福传,最后选定四川作为宣教工场。1886年,盖士利进入蜀地。1895年,英国圣公会成立华西教区,盖士利被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按立为首任会督(主教)。在盖士利与同工(剑桥七杰之一的章必成也曾帮助盖士利)耕耘下,四川教务不断得到发展,先后建立了绵州(1894),绵竹(1894),安县(1894),新都(1894),中江(1903),德阳(1903),茂州(1906)成都(1910),汉州(1913)等传教站。并兴办了保宁仁济医院,绵竹教会医院等医院。

盖士利的晚年都在东北部的阆中传教,使当地信徒日益增多。因此有了建立教堂的想法。1913年,盖士利筹建可容纳2000人阆中圣约翰堂,并于1914年底落成,该堂也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教堂。12月20日,圣约翰堂举行献堂典礼,湘鄂教区的吴德施主教主持了祝献典礼,大堂里座无虚席,将近有1500的会众前来参加典礼。另有将近2000人希冀挤进教堂一睹盛况。

据史料记载,当时阆中教会辖7个联区,22个牧区,总领川北、川东包括重庆在内的30多个县、市教会活动,共有教堂119所、教徒4918人。盖士利的妻子李美丽也成为他的得力同工,她除了参与宣教外,还帮助盖建立了医院和学校。

教堂呈十字架形结构,坐西向东,特殊粘贴筒瓦屋顶,门窗图案造型别致。木质拱形中空,精巧玲珑。堂内宽敞明亮,无回声。教堂正门两侧用青石、青砖砌筑成的三十二级螺旋式台阶的钟楼。教堂外墙体的古青砖上还铸有“中华圣公会”和“福音堂”字。整座教堂宏伟气派,庄严肃穆。堪称中西合璧式纯砖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哥特式教堂。

福音堂在历史上遭遇过灾祸,但却奇妙地躲过。 1941年7月16日,日本飞机空袭阆中,在福音堂共投下4枚炸弹,3枚炸弹在福音堂周围爆炸,但是都没有对教堂主体造成损坏,另外1枚现在还埋在这个教堂南面右边的柱子下,但是已经经过化学处理,不会爆炸了,就在教堂的柱子下面。

教堂虽经历百年沧桑,但整体轮廓仍保存如故。2002年12月27日,福音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福音堂损毁严重。但经过各方面努力,经过三年修复,得以焕发昔日光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