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世界艾滋病日 爱德基金会介绍近20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

爱德基金会艾滋病防治项目
爱德基金会艾滋病防治项目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携手防艾,重在预防。”爱德基金会从1996年便率先在云南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是全国最早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民间公益组织。今天,爱德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文《有爱无“艾”:不要阴霾,只要简单的快乐》,介绍了该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情况。

爱德基金会介绍,继1996年起在云南开展项目之后,该基金会又陆续在河南、广西、湖南、贵州和重庆等地依托社区开展艾滋病宣传预防项目,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药品,在性工作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开展小额贷款和生产自救,以及在有高危行为的不同群体中倡导安全性行为。

随着爱德基金会进一步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越来越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社会对艾滋病的污名化(stigma)、歧视(discrimination)、耻感(shame)、否认(deny)、不作为(inaction)和失当行为(misaction),这些因素构成的消极环境妨碍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并使他们无法及时得到来自政府、团体以及其他群体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近两年来爱德基金会不断深化行业内合作,积极搭建国内外艾滋病防治合作平台,倡导和支持了多家草根机构开展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友好社会环境的营造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培育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和服务的社会组织,帮助其提升项目策划、筹款、实施、监测等各方面能力,其中包括了为向大众传播艾滋病的正确防控知识,减少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连续两年完成“伴艾骑行”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刘九龙;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的支持感染者庇护性劳动及辅助性就业的“点绿工作坊”;还有青岛的青同防艾志愿服务中心联合青岛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编排的《艾,重来》话剧和“艾滋病防治主题”辩论挑战赛等。

此前据中国民族报报道,从2015年开始,爱德基金会艾滋病防治项目的关注点从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逐步转移到受艾滋病病毒影响人群社会友好环境的营造。实践证明,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社会医学模式,非歧视政策是有效防治艾滋病与实施公共健康项目的基础。爱德基金会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何文分享,受艾滋病病毒影响人群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用爱抚慰他们的心灵,重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对他们的帮助越多,他们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就越强。”

“在医学界,艾滋病病毒已经不再可怕,抗病毒治疗可以保障感染者像非感染者一样有质量地活到终老。而耻辱感、羞耻感、否认、不作为和错误作为,才是艾滋病病毒的温床,才让它肆无忌惮、恣意横行。消除歧视,为受艾滋病病毒影响人群营造社会友好环境,才能更有效地防艾抗艾。”在去年2月初举办的“有爱无艾——PLWHA社会友好环境营造行动”项目评审会上,何文介绍,爱德基金会今年(2015年)设置专项基金,助力全国16家感染者组织、社工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和医院,一起实施受艾滋病病毒影响人群社会友好环境营造行动。

爱德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在城市和农村社区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业、医疗、教育、家庭、社区的友好社会环境营造方面的支持,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努力探索艾滋病社区防治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组织召开“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决定将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检测出的日子——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共同对抗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