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梁善生:一位荣神益人的善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是我去的比较多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我走访了近二十个教会,也拜访了很多的牧者。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在北海市合浦县教堂看到了一幅彩色的照片,那是一个目光中带着慈善笑容的老者。经过北海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陈考思长老的介绍,知道他就是著名的梁善生牧师。对于梁牧师,广西有的老传道人,比如百岁的梁保罗牧师都是挺熟悉的。

2005年3月19日,香港粤南信义会腓力堂的梁善生牧师,如鸟倦安睡,走完了充满善心的一生。这位生前曾任国际麻风救济会香港分会的牧师,数十年来为教友、为麻风病患者、为社会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梁牧师是广西北海人,1923年出生于合浦山梓山村(今南康老山)的一个庭。父母是基督教徒,他出生不久便接受洗礼入教。梁牧师在家乡完成中小学的学业后,于1947年到汉口信义神学院学习,后毕业于香港道风山信义圣经学院,后他晋升为牧师,第二年到德国一圣经神学院深造,后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任教,并在那里与一位德籍女青年结婚,后与妻子到香港工作。

梁牧师1951年毕业于香港信义圣经学院并留任教职,1954年往德国深造,归来后在香港、马来西亚历任牧师圣职。梁牧师是一位语言奇才,能流利地说英语、德语、普通话、客家话。对希伯来文,希腊文也颇有认识,年老时仍继续学习法语。音乐方面吹拉弹唱,多才多艺。梁牧师热爱教会,建立了天康堂、爱邻堂、腓力堂。梁牧师关爱小孩,甚至变卖自己的房产筹款开办启业村幼儿中心、兴民幼儿中心及爱邻幼儿中心,连同原马头围幼儿中心共有四家。并每周定期到幼儿中心给孩子们讲故事、唱圣诗、传福音。梁牧师热爱社会公益,对麻风病人有特别的感情与关爱,任香港(国际)麻风救济协会秘书长以来,他的足迹服务遍及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的广西等边远山区,把基督的爱送给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群。由于对社会的特别贡献,1985年,梁牧师荣获香港港督尤德爵士特颁的OBE荣誉勋章。

自1983年以来,梁牧师每年至少一次回到北海,说是探亲,实在是每天都忙于探访教会,慰问麻风病人。1986年10月在普仁麻风院建院100周年时,他组织了德、英、美等国的麻风防治专家前来参与爱心服务,此后通过梁牧师的牵线搭桥,北海、合浦、南宁等地的麻风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量捐助,北海西门堂的弟兄姊妹能为此同作见证。梁善生牧师蒙主赐福,育有两子两女,次子梁心德现担任腓力堂属下四间幼儿中心的协调主任。四个儿女均长大成人,各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愿上帝亲自安慰与祝福。

早期的香港是没有麻风(昔日写麻疯)病人的。1948年因战乱,大批大难民到香港暂时避难,难民中有一些麻风病患者。后来一位国际麻风救济会教士途经香港,在难民中发现这些麻风病患者,于是引起香港政府的高度重视,后于1951年在喜灵州(一个孤岛上)建立一起麻风院,收治数百名麻风病人。

香港自1951年发现麻风病人以后,真是人人闻“风”色变,在外见到麻风病人立即争相走避,甚至出现丈夫抛弃患病的妻子,父母遗弃染病的子女等家庭悲剧。见此情景,梁牧师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宣传防治麻风病的工作中去。他认为,病人除了需要药物救治外,更需要全社会关爱这些“断六亲”(梁善生语)的可怜人。他常到喜灵洲麻风院探望病人,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借助教会的力量,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1971年,在妻子返德国后,他便干脆搬到孤岛上的麻风院与病人同住。由于梁牧师的爱心是出了名的,而且对病人又是这样的关爱,于是他被任命为“国际麻风救济会香港分会秘书长”(以下简称秘书长)。

身为秘书长的梁牧师,他的工作受到香港一些媒体的关注并经常去采访他,从而了解香港麻风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情况。梁牧师则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天天日报》和《东方日报》等报刊大力宣传麻风病并不可怕。他说,自“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间,医学界已发明了能治愈这种病的特效药;还说,“麻疯”这一名词很容易使人误解,其实这种病是“麻”而不“疯”,因为病菌只侵入四肢、耳、鼻等皮下神经,使这些部位感觉麻木,但不会侵蚀人的中枢神经。通过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

1975年麻风病在香港的传播基本绝迹,设在喜灵洲孤岛的麻风院从此关闭。40余年来,由于梁牧师为香港麻风病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1985年6月15日,香港第26任总督爱德华·尤德爵士,以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名义,给梁善生牧师颁发“英帝国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为香港作出的杰出贡献。

自1983年起,梁牧师每年都回乡探亲一至两次。说是探亲,其实是到北海麻风村即合浦蛟龙塘麻风村和关草塘麻风村探望麻风病人,了解驰们治病和生活情况,并与北海皮肤病防治院(下简称北海皮防院)经常联系,互通信息。

1986年10月5日,北海皮防院举行建院100周年庆典(下简称百年庆典),梁牧师为此协助北海皮防院做了许多工作。他以秘书长的名义邀请英国、德国、香港地区的麻风病防治专家20多人,到北海参加百年庆典。这些专家得悉北海皮防院的领导、医生和有关工作人员自1950-1986年间,对北海市各城区和各渔农村进行关于麻风病拉网式的全民普查,凡查出的麻风病患者均给予及时治疗,使北海麻风病患者由年患病率最高的1.62%%降低到0.08%,基本上遏制住麻风病在北海的流行。对这种情况,专家们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北海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得到国际麻风病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是与梁善生牧师的帮助分不开的。

此外,梁牧师在物质上也给予北海皮防院弄口麻风病人许多帮助,如在参加百年庆典时,他以秘书长的名义,给市皮防院赠送了一批医药、器材、义肢(给截肢的麻风病人接驳的假肢)和面包车一辆(此车是他自己的)。数年后,又赠送一辆12 座面包车(这辆车我在北海麻风村见过),5辆摩托车和轮椅10多张。

梁收师每年返乡到各麻风村探望病人(其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治愈)时,都用自己的钱给每位病人发10元左右的零用钱,光蛟龙塘麻风村就有300多人,加上其它麻风村的合计起来,要花去三、四千元,这对于生活清贫的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04年10月中旬,梁牧师准备返北海时,他的一位教友见他已81岁高龄,坐汽车路途辛苦,于是给他2000元作为机票款。他接过教友的钱后说,路费我有,但北海有一群人很需要这些钱。他回到合浦蛟龙塘村后,把教友送给他作往返机票的2000元全部送给了蛟龙塘这一群兄弟姐妹们。

梁牧师每年回到出生地南康镇山梓山村,很关心家乡的道路和学校建设。村东面约一公里处为扫管龙乡所在地。村子与乡之间有一条宽约8米的大水沟,是村民到乡的必经之“沟”。平时村民过沟总要湿脚;遇到雨天必须卷起裤脚,若山水大发,村民便过不了沟,孩子们则不能返校上课,因为学校在扫管龙乡。梁牧师见此情景,决定帮助村民建一座桥,于是捐赠人民币17.5万元,于1995年在这条大水沟上建了一条长12米,宽5米的钢筋水泥桥,极大地方便村民出行。此外,还在大桥下筑坝蓄水,供乡民灌溉农田使用。村民非常感谢梁牧师为家乡所作的善举,于是给此桥取名“善爱桥”,并在桥边立一碑石纪念。

扫管龙小学有学生约270人。梁牧师很关心家乡的孩子,每次回到家乡,总要抽点时间到学校看看。学校的一条主校道是黄泥路,每到下雨天,路面泥泞,师生走过这段路两脚便沾满黄泥;此外学校的厕所破旧不堪,很不卫生。梁牧师在教会中牵线,要到一笔2.5万元捐赠款,于2004年下半年,用来修建校道和厕所,大大改善了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可家乡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为梁牧师一生最后的善举。

为了工作交往的需要,他努力学习各种外语,除懂英语、德吾外对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也有研究;晚年还学法文,梁牧师不幸病逝,享年82岁。

梁牧师归天家后香港信义会腓力堂和北海基督教堂先后为梁牧师开了隆重的追思会。最后由梁牧师的长子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家乡的仙人墓园,让他魂归故里,与双亲长眠在一起。

梁牧师是好善牧,爱主一生走义路。
       我辈记念好仆人,继往开来蒙神祝。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感谢广西北海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陈考思长老提供的有关资料。)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