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鉴往知今,行初心 ——浅谈基督教融入太仓本土的可行路径

现在的某太仓教堂
现在的某太仓教堂

引言

基督教新教自1807年由英国籍传教士马礼逊传入中国,距今已210年有余。新教传入太仓的时间,相较来说要晚了不少年日,若从清光绪八年(1882年)圣公会由沪传入太仓算起的话,掐指算来,也有140年的历史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透过这140年的历史长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传教士在太传播的历史,它不仅可以为太仓基督教的中国化、本土化,提供可以鉴戒的模式;同时,也足以对现在教会的牧灵福传带来反思。

一、由沪入太的三大教派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传教大门遂被打开。英国圣公会、美国长老会、美国安息日浸礼会、美国监理会(卫理公会)等,基督新教各宗派先后派遣教士来沪建堂传教,并开办医院、学校、印刷所等。

太仓作为沿江重镇,与上海市紧密相连,无缝对接,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嘉定两区接壤。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促使了大都市上海对小城太仓的全方位辐射,包括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根据史料来看,太仓基督教会史上的三个新教教派,皆是由上海差会派遣而来。

(一)圣公会

圣公会源于英国,又称之为圣公宗、安立甘宗,是基督新教主要的派别之一。她起源于英国,最早为英国国教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派生出的三大教派之一。由于圣公会在礼仪上、教制上等,仍保留了不少天主教的传统;而在教义上,多接近于基督教新教。故此,有人称她为“最接近天主教的新教教会”或“介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教会”。

圣公会先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差派中国布道区主教文惠廉携男教士9人,进入上海传教;紧接着,便设立了江苏教区,自任主教。他们先在城里租赁房屋布道传教,然后向周围地区扩展,直至临近的昆山、太仓、常熟等地。圣公会进入太仓的具体传教时间,可以追溯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1]由上海中华圣公会会长吴虹钰来太传教,设立布道处,后建立圣马太教堂。

1935建成的圣马太堂.jpg

1935建成的圣马太堂2.jpg

1935建成的圣马太堂

(二)安息日浸礼会

安息日浸礼会(简称S.D.B),顾名思义与遵守安息日(星期六)有关,它是美国30多个浸礼宗派中较小的一个,以遵守星期六为安息日的戒律。

美国安息日浸礼会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派遣该会的贾本德和华德纳两名传教士来沪传教,他们抵沪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编写适合于他们的安息日历表《安息日期》。上海安息日浸礼会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2]差派美籍医生、传教士但弗斯·柏佩兰来浏河传教。

(三)卫理公会

卫理公会,全名为卫斯理公会,由英国著名神学家约翰·卫斯理(1703年-1791年)创办,是基督教新教的七大宗派之一。卫理公会遵奉约翰·卫斯理的神学思想,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 也因该宗派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卫理公会差遣秦佑和戴乐两名传教士进入上海传教,建立教会。该会传教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松江、常州及湖州一带。[3]卫理公会进入太仓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卫理公会差派海南籍传教士韩教准(宋耀如)进入太仓传教,“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九(1886年1月13日),宋到上海在卫理公会美籍布道团(负责人林乐知),任试用传道。两年后为正式传道,受派到昆山、七宝、太仓传道。”[4]

二、三大教派开展的主要事工

(一)圣公会

1.开办学校

圣公会在苏州、无锡、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区的工作方式,不单包括“主业”的传扬福音,建设教堂。还包括“副业”慈善事工,如开办医馆、设立中小学,甚至是书院、护士学校等。如圣公会在苏州办桃坞、显道两所中学。更是在在无锡地区办中小学6所、圣道书院1所、普仁医院1所(内设护校)。[5]

至于圣公会在太仓的传教以及开展的慈惠事工如何?没有明确的介绍,只是一笔带过,文中提到“此外在太仓、昆山都建有教堂,办有小学。”。说明圣公会在太仓地区,不仅建设了教堂,也开办了学校。相信他们所开展的慈惠事工,不仅有益于福音的有效传播,而且也促进了当地区的社会进步。一些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太仓籍名人,很可能就是这些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如著名报业创办人张竹平、香港著名企业家大新公司董事长陈孝佩等。

2.建设教堂

圣公会在太仓地区留有的可见遗迹,当属圣马太教堂,其它皆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消失殆尽。至于圣马太教堂的建造人和历史,我们可从上海籍牧师石晋荣的生平事迹中略窥一二。在《圣约翰大学1915年毕业生石晋荣牧师的见证 》一文中,有关其生平事迹的年表中提到了圣马太教堂。记述中与圣马太教堂相关的文字,摘录如下:[6]

石晋荣牧师在1889年出生于上海闸北区。1915年6月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神学科。是年10月30日与石赛瑜女士于圣彼得堂结婚。其心诚信笃于11月申请前往乡村传教。经圣公会郭斐蔚(E.R.Graves)主教同意,前往太仓购地建圣马太。1916年升任圣公会太仓圣马太堂会吏。1917年升任圣公会太仓圣马太堂会长。1923年回太仓圣马太堂。1933年在上海、太仓等地筹款,仿上海圣彼得堂而建太仓圣马太新堂,于1935年建成。1937年日军入侵,在圣马太堂坚守至 8月13日始撤离,举家逃亡至上海亲戚家。1942年病愈回太仓圣马太堂(文革后改名为太仓基督堂)复任旧职,并兼任嘉定善牧堂牧师。

(二)安息日浸礼会

1.建堂传教

起初,传教士但弗斯·柏佩兰只是租借两间民房作为传教的场所。后来,在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但弗斯·柏佩兰在浏河镇南市梢(现浏河镇中心南街)购置土地建造福音堂。福音堂由但弗斯·柏佩兰全权负责,有信众近百人,定期开展宗教活动。[7]

2.开办医馆

但弗斯·柏佩兰本身是位医师,加之安息日浸礼会有在上海开办医院的先河,所以柏佩兰女士便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惠中医院[8],(慧中医院创办的时间,说法不一,有说1906或1907年。[9])以救死扶伤的方式来践行基督教“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博爱精神。

至于医院名称的由来,可能是由美国基督教安息日浸礼会纽约差会上海惠中堂所创办,而因此命名为慧中医院。[10]惠中医院在1952年1月被政府接管,改名为浏河人民医院。[11] 在官方出版的《文化浏河》一书中,给予慧中医院极高的评价,赞其是“普惠乡民的慧中医院。”[12]

3.设立戒烟所

基督教上海安息日浸礼会在浏河创立惠中医院之前,还做了一件不被现代人所熟知,但对当时代人有着特别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在浏河设立戒烟所。

那个时候,俗称“大烟”的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摧残侵吞着无数人的生命。美国安息日浸礼会在19世纪末差派史尔内和帕尔特两名女医师先后来沪作医疗及戒烟工作。而后,光绪二十八(1902年),在浏河设了戒烟所。[13]

(三)卫理公会

宋耀如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他在太仓传教的同时,出于生计考虑,也开办了印刷所,[14]主要印刷圣经和教会学校用的课本;并且用开办印刷所赚来的钱,办了一所小学。除此之外,根据上海市地方志网站的介绍,他还有其它的印刷业务,即“承印《万国公报》和其他西文书刊。并为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印制大量宣传品。”

宋耀如的身份多元,他不仅是名传教士,办学者、实业家,还与孙中山先生志同道合,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去上海时,宋“坚留孙中山住其家”(朱家木桥宋家)。孙中山亦称赞宋为,“从事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隐君子也”。[15]

三、传教策略及其成效的分析

(一)传教策略

圣公会进入太仓设立布道处后,把兴办医院、设立学校放在尤其突出的位置。《太仓宗教》[16]一文中记到:“不久之后,圣公会就派遣俞莲生医生到太,设立诊所与南门外,借行医为传道的媒介。清光绪二十一年于城中飞云桥楼姓宅内居住。仍设学校,立医局,又办阅报社。”

安息日浸礼会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入太仓浏河,不久之后,便于光绪二十八(1902年)设立了戒烟所。清光绪三二年(1906年),在差会的支持下、柏佩兰医生的带领下,设立惠中医院。惠中医院于1952年1月被政府接管,改名为浏河人民医院,老百姓赞其为“普惠乡民的慧中医院。”

根据《宋氏家族》[17]一文的介绍,宋耀如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反洋教风波中,发起成立了“中国耶稣教自立会”,而后又到太仓去传教,并开办了一家印刷厂。惨淡经营,他除了紧张地印刷《圣经》和学校课本外,也为当地农民印历书等;由于为当地农民看病送药,做了诸多好事,渐渐地得到了大家的信任。除此之外,他还承印《万国公报》和其他西文书刊;并为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印制大量宣传品。而后,宋耀如将印刷所得的利润拿出一部分,在太仓创办了小学、儿童乐园、医药所。

(二)成效

通过三大教派在太仓所开展的一系列的重点事工,可以清晰的发现,开办医院、兴办教育、建设教堂等,是传教士在太仓传教的主要策略。传教士们希望通过兴办教育、行医问药,以开化民众、救死扶伤;当然,也是希望由此赢得民众的好感,打开传教的大门。

由社会层面而言,传教士在太仓所开办的医院、兴办的学校等,为太仓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虽然时过境迁,但从现实和史料中,还是可以略见一二。如现在影响越来越大的的太仓浏河人民医院,前身就是由宣教士办的惠中医院,当地给予其极高的评价,赞其是“普惠乡民的慧中医院。”。又比如,太仓籍名人、圣公会教徒、著名报业创办人张竹平、香港著名企业家大新公司董事长陈孝佩等,很可能就是这些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学生。

由教会层面而言,传教士所开展的一系列的慈惠事工,也赢得了人心,有一大批的本土人士人归入基督教,开启了太仓基督教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根据《太仓宗教》[18]一书的记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共有教堂七所,教徒1738人。1950年,基督教上海灵工团使徒信道会传道杨桐华,在岳王建礼拜堂,下设两处家庭祈祷会。1954年,全县有教徒980人,慕道友830人,牧师4人,传道7人。

四、本土化的可行路径

江苏是基督教大省,信徒超过百万人,但分布极不均衡,信徒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而苏南却少的可怜,尤其是太仓。江苏省宗教局张全录处长在其《江苏基督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就对江苏省基督徒数量和分布情况做过专门的介绍:目前(2012年),全省有信徒150多万人……。全省基督教面广量大,信徒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5个市,有100余万,约占全省信徒总数的80%多。

太仓作为苏南地区典型的富裕型小城,其常住人口接近百万人,本地人和外来人员各占半壁江山。若按比例来说,本地和外地的信徒也应是各占一半,彼此之间不分伯仲;但,事实并非如此。太仓教会时常参加聚会的本地信徒,所占比例不仅达不到一半,而且少的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太仓的沙溪基督教堂,在当地属于中型教会,登记信徒700人左右,但本地信徒只有零星的个位数,而且还是老年的姊妹。

本地信徒越来越少,甚至有绝迹的迹象,直观的在说明基督教没有融入太仓当地的土壤之中。其教义教规、风俗习惯、所作所为,与本地的居民格格不入,得不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同,仍被视为外来宗教,被排斥在主流群体之外。笔者认为,基督教若要在本地扎根发芽,硕果累累,那么积极融入当地,努力推进本土化,为第一要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何推进本土化?参照过往传教士在太仓的传教举措,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慈惠事工放在优先显著位置。笔者整理安息日浸礼会在太仓浏河传教活动时,发现安息日浸礼会在浏河传教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他们把慈惠事工放在优先且极其显著的位置。安息日浸礼会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入浏河,清光绪十八年(1902年)率先办戒烟所,而后又建设惠中医院,最后在民国十七年(1927年)才开始建设教堂。慈惠事工与教堂建设,中间相距了25年时间,可见慈惠事工在安息日浸礼会传教事工中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如此做法,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二,想老百姓之所想,做老百姓之所做。“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太 9:35 )主耶稣在世不仅广传福音,救人灵魂,也广行善事,救死扶伤,帮助世人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传教士进入太仓,积极开办医院、学校,办实业公司等,想必也是此精神,即要传福音,也要经常到老百姓中间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难处。所以要认识到,广传福音,广行善事,两者是平行的,相辅相成。

第三,广大信众,包括教职人员,要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当地有用的人才。不可否认的是,广大信众,特别是教职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当地人对基督教信仰的认同度。最初,基督教信仰能在当地取得成就,引领不少当地人加入基督教,与传教士的自身素质较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安息日浸礼会的柏佩兰、康克兰、新克兰,及卫理公会的韩耀如,他们的身份多元,不仅是传教士也是医生、实业家,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切切实实的帮助人,影响人。

第四,在可行的情况下,争取多建设中式教堂。教堂是信徒过宗教信仰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也是衡量基督教有否扎根此地的重要标准之一。基督新教各宗派的传教士在太仓期间,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努力在中心城区及各乡镇购买土地,建设教堂。据统计,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太仓就有教堂7座,信徒1738人,教堂数量多于现在的教堂量。当然,教堂在建设的样式上,我们应当在新时期的新要求下,追求与当地文化契合,建设中式教堂,这也是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

太仓由于临江靠海,成为基督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单新教就有近140年的历史。因此来说,基督教在太仓的历史也是比较厚重的,有许多宝贵的资源遗产,可以挖掘,继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传教士把福音传入太仓的那天起,就是在走在中国化、本土化的道路上,在通过不断的对话、甚至是对冲,而后融合,获取了宝贵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太仓基督教现处在新时期下的基督教本土化的道路之上,我们希望可以承前启后,继续发扬基督教在太仓的优良传统,以古为镜,为现今新时期太仓基督教的本土化理清指明方向。



[1] 太仓市委宣传部、太仓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部编,王承钰著,《娄东文化丛书》第四辑,《太仓宗教》,第163页。

[2]王更红主编,《文化浏河》,第101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4月。

[3] 《上海市宗教志·基督教》,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http://www.shtong.gov.cn/node2/index.html.

[4]参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www.shtong.gov.cn

[5]江苏省地方志网站,http://www.jssdfz.gov.cn/book/zjz/D5/D1J.html

[6]引自基路伯的博客,《圣约翰大学1915年毕业生石晋荣牧师的见证 (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82eb48010133y3.html

 

[7] 参考王更红主编,《文化浏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4月,101页。

[8] 参考王更红主编,《文化浏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4月,101页。

[9] 浏河人民医院的简介上,介绍其最初创办时间为1906年。

[10] 参考,江苏省地方志,《第一节·综合医院医院》,http://www.jssdfz.gov.cn/book/wsz2/D11/D1J.html

[11] 参考网址:http://www.jssdfz.gov.cn/book/wsz2/D11/D1J.html,第一节,综合医院,教会医院。

[12] 引自王更红主编,《文化浏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4月,101页。

[13] 引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市宗教志·基督教》,网址:http://www.shtong.gov.cn/node2/index.html

[14] 太仓摄客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36dc601000bp3.html

[15]上海地方志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node4418/node20229/node62973/node63632/userobject1ai52500.html

[16]引自太仓市委宣传部 太仓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部编,王承钰著,《娄东文化丛书》第四辑,《太仓宗教》,第165页。

[17] 《宋氏家族》,http://3y.uu456.com/bp_88kwr6mszm6ksx798r53_1.html

[18]引自太仓市委宣传部 太仓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部编,王承钰著,《娄东文化丛书》第四辑,《太仓宗教》,第163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