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冯淑仙老师《心理医生笔记》交流分享会在南京葡萄园书房举行

11月13日,《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的作者、心理学专家冯淑仙老师应邀在南京葡萄园书房举行了心理治疗主题分享讲座。十余位听障人士及听人共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下午2点,讲座准时开始,书店负责人王守禄弟兄首先向所有到场聆听分享的弟兄姊妹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冯老师的基本情况。爱心人士张清清姊妹向在场的听障弟兄姊妹进行实时手语翻译。

在分享之前,冯老师首先询问了在座的各位聋人弟兄姊妹各自听障的类型:哪些是先天听障、哪些是后天造成的?

在了解大家的基本情况后,冯老师鼓励大家道:一般而言,后天造成的残疾对于个人的心理创伤是更大的。但是,尽管听觉拥有障碍,声音与外界隔绝,但弟兄姊妹的心灵依旧是与神相连的,也正因如此,大家才得以欢聚一堂,共同交流彼此的感动。

随后,冯老师简要跟大家介绍了本书的成书初衷:

近年来,中华大地遭遇了多次举国难忘的重大自然灾害,从2008年的汶川,到2010年的青海玉树,再到后来的四川雅安、云南鲁甸都遭遇过破坏性极大的地震灾害。

而这些天灾在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灾区人民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沉重打击。然而,除受灾人民之外,许多曾在一线参与救援的援助人员也在长期悲惨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心理都出现了些许问题,从而造成了灾后的心灵创伤(注:创伤后应激障碍)。

可是,当前国内并没有关于天灾之后心理创伤救助的相关研究,为弥补这一层面的空缺,冯老师便联合同行好友余满华老师以及洪丽芬女士共同编撰了此书。

随后在正式的分享环节中,冯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书中记录的两则心理治疗案例“我现在都还害怕”以及“那金黄的大南瓜”,向大家进行了分享。

在第一个故事中,冯老师讲述了自己如何借助哀伤治疗的方式,帮助一位名叫“小科”的男孩克服大地震勾起其对于丧失亲人的恐惧,走出母亲早逝的阴霾,并重新与幸存的家人连结起来的经历。

借助小科的案例,冯老师向大家阐释了心理学中“纱布效应”的产生原理以及治疗方法。同时,她也鼓励在场的弟兄姊妹,面对已经逝去的家人,不妨也可以尝试借助此方法与他们告别,从而放下内心的重担。

在第二个故事“金黄的大南瓜”中,因在地震中失去丈夫与儿子而几近崩溃的陈阿姨在冯老师、余老师两位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真正接受了亲人离去的现实,重拾生活盼望。而这可贵的转折切入点,正是在田裡的一个大南瓜。

基于这一案例,冯老师表示道:面对天灾造成亲人猝逝的这一情况,应该引导、协助当事人在真诚、接纳、宽容、尊重以及支持的环境中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助其重新与现实生活连接。

案例分享过程中,冯老师还用问答方式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互动,聋人与听人弟兄姊妹踊跃参与,分别用各自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想与心得。

在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冯老师用质朴动人的叙述,将大家的思绪牵往了当时灾后心理治疗现场,在座的几位姊妹也随着故事主人公的遭遇,时而悄然拭泪,时而点头赞美。而聋人听众也借由实时的手语翻译收获着感动。

最后,冯老师也借着此次分享的机会鼓励大家,可以多多认识心理治疗,走近心理治疗,并在日后服侍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更多需要拯救的灵魂。

“今天的分享让我特别受启发,两个故事都特别感人,冯老师讲的这些心理治疗方法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心理治疗原来这么有用,看来我要多学习学习,争取能够运用到日常的生活里,帮助更多的人。”聆听了此次分享的张姊妹如此向笔者表示道。

书籍简介:

《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一书记载了余满华、冯淑仙两位心理咨询师在亲赴汶川及玉树灾区开展灾后心理康复工作的记录和思考。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写灾区一线心理治疗的实况,同时,借助每个案例中的详实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心理工作者对于受灾民众的辅导流程及其起承转合,同时也让读者得以了解咨询师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因应之道的缘由和考量。

本书对目前临床心理学“理论大大强过实践”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心理治疗工作同业与灾难援助人员了解到心理治疗理论在灾区现场的实践,并作日后灾难援助工作的参考,进而发展出适切的灾难后心理康复方式,促使灾难心理治疗工作更趋成熟,灾民得到更充分和适切的心理援助。

冯淑仙老师:

临床心理治疗师、教授,分别于美国和加拿大取得MBA、基督教辅导学证书,临床心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拥有超过35年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现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教牧辅导学客座教授,环球医生(Global Doctor)南京诊所临床心理医生。

著有《聆听:困境儿童与青少年的照顾手册》《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我是心理医生》《中国心》。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