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100多年前基督教会在厦门办的学校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美国和英国基督传教士经厦门通商口岸来到厦门,鼓浪屿沦为万国租界,外国人接踵而至,创办教会、学校、医院,教会先后创办了毓德小学、毓德中学、寻源中学、英华中学、怀仁小学、养元小学、福民小学、主光小学、维正小学、新街幼稚园等中小学。

毓德小学

私立毓德小学校景.png

私立毓德小学校景(后厦门女中在此创办)

清同治九年,美国传教士打马利姑娘在鼓浪屿田尾路创办毓德小学,1877年更名为乌埭女学。1911年,学校迁址后更名怀仁女校。英公会韦玉振牧师来鼓浪屿传教,韦爱利随同丈夫前往,于光绪廿四年在鼓新路35号牧师楼创办我国最早的第一所幼稚园——怀德幼稚园(现为厦门日光幼儿园),1898年2月创办鼓浪屿怀德幼稚园,为满足闽南地区的需求,以怀德幼稚园为实习基地,于1901年创办鼓浪屿怀德幼师。

私立毓德小学旧址.png 

私立毓德小学旧址

1911年,学校迁址后更名怀仁女校,1929年组成董事会后,任国人为校长,1941年冬天,鼓岛被日军侵占停办,校舍被毁,仅余数间,抗战胜利后,小学复办,借中学部教室上课。1946年扩建,1948年2月校舍落成移入新校舍,师生近千人。解放后怀德幼师被政府接管,和侨师合并为厦门师范学校,设有普师和幼师两专业。时称怀仁小学、毓德女校小学部、康泰小学、笔山小学和鹿礁小学等都并入人民小学,可以说“人民小学是集鼓浪屿所有小学教育的血脉于一身”。

英华小学

私立英华小学老校景.png
私立英华小学老校景

建于1923年12月,由英华校友独立创办,校舍原为租货,至1931年学生数增加,购置鼓浪屿安海路三号为校舍,厦门沦陷后被日据停办。抗战胜利后学生增至近千人,又建了新的第二校舍。

怀仁小学

图片1.png

英国长老会倪为霖师娘于清光绪二年创办一所女子小学为“闽南女校之先声”。光绪26年,学生增长在鼓浪屿永春路增建校舍。1951年,由政府接管,以怀仁和毓德小学为基础,创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1960年,更名“鼓浪屿第一中心小学”。1967年,改称鼓浪屿“人民小学”。1987年康泰小学并入。2004年后,笔山、鹿礁小学先后并入。今为鼓浪屿岛上仅存的一所小学。

养元小学

这里原是厦门养元小学鹿耳礁校址.png 

这里原是厦门养元小学鹿耳礁校址

由美国归正教会打马字清洁师姑创办,原为光绪十五年在田尾创办,名为田尾小学,实行单级教授制,光绪31年实行编级制改称养元小学。1929年校组织校董会,选聘林居仁任校长,在鹿耳礁兴建新校舍,厦门沦陷被日敌占据,抗战胜利后复办,学生达四百多人。解放后并入人民小学。

福民小学

笔山小学前身是清宣统元辛创办的福民小学.png 

笔山小学前身是清宣统元辛创办的福民小学

系英伦敦公会于清宣统元辛创办的福音义学堂, 在鼓岛安海角设校,与民立义学堂合并改称福民小学,厦岛沦陷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办,学生已近500人。后更名笔山小学。

主光小学

 当年主光小学学生获奖的奖状.png 

当年主光小学学生获奖的奖状

该校于1916年由厦门基督教徒团体创办,设校董事会,经费由董事会负责,并选聘校长,借基督教青年会为校舍,附设有幼雅班,学校位于小走马路29号,因毗邻定安路,改称定安小学,民国时期,小走马路上的主光、桃园、粤侨几所学校整合在一起,更名为定安小学。

维正小学

创建于1920年,为马主教守仁在鼓浪屿博爱路二十四号创办,黄培元为校长。“厦鼓沦陷,独立支持,抗志不渝”。

新街幼雅园

 现在“厦门市第四幼儿园”前身是新街教堂创办的新街幼雅园.png 

现在“厦门市第四幼儿园”前身是新街教堂创办的新街幼雅园

学校由厦门基督教新街堂于1911年独立创办的幼雅园,初附设道立小学称蒙学堂,1938年厦门沦陷停办,1947年复办,经费均由新街堂教会筹募。解放后更名为“厦门市第四幼儿园”,2004年7月思明区教育区划调整将第四幼儿园与前埔幼儿园整合,2005年7月四幼正式搬迁至前埔。

英华中学

图片2.png 

由伦敦公会山雅谷发起,于清光绪24年在鼓浪屿荔枝宅前创办英华书院。后迁鸡母嘴口,过二年,英长老会拨助在荔枝宅前购置校舍,更名英华中学,改为三三学制,期间得到菲、新和印尼爱国华侨资助。1938年5月厦岛沦陷,英华书院1941年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复校,许扬三任校长时,校址在鼓岛安海路,学校十八个班人数近千人。

毓德中学

图片3.png 

1920年9月,毓德小学第四校舍作为中学部教室与宿舍,系理清莲女士独办的学校,1926年购鼓浪屿漳州路23号作为校舍,并成立校董会,1931年,鼓浪屿再陷,被日敌标封停办,1945年9月复办,美国公会有资助部分款项。

寻源中学

图片4.png 

该校创办于1880年,由美国归正教和英国长老会在鼓浪屿田尾建设,1888年学校移至东山顶,初名称寻源斋,至清末兴设学校,改称寻源中学堂,1909年至1928年卢剑英任校长时,曾一度开办大学科,改称闽南寻源书院,毕业近30多人,后大学部合并福州协和大学而恢复四年制中学。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从家乡平和到厦门,就是在寻源中学读完中学的。

图片5.png

当年因学生数骤增,鼓浪屿校址太小,难于发展,改到漳州芝山之麓(现漳州市政府)建筑新校舍26间,于1925年春从厦门移校至漳州,洪克昌、黄植庭各任职十二年,寻源中学先后毕业学生63个班,在校学生近千人,学校经费主要来源系校董会募筹。

图片6.png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人民政府为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全市的私立中小学转为公办学校。解放后,“英华中学”改为“厦门二中”,“毓德女中”改为“厦门女中”,1958年“厦门女中”合并到“厦门二中”,鼓浪屿岛上诸中学几经组合也成厦门第二中学。

2018年部分解放前教会办学校毕业生参加厦冂二中校庆合影.png

曾在厦门二中就读的学生参加2018年学生校庆合影

 教会创办的小学合并为人民小学一所学校,厦门中小学办学水平不断升。改革开放后,厦门市一直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以优质、均衡为特征的内涵发展,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感谢:厦门黄雅川、叶君伟、陈昭毅弟兄姐妹提供部分资讯;

参考书籍:《厦门市志》(民国三十七年稿本)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