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由“非基运动”浅谈基督教本色化的必要性

一、引论

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几经坎坷,兴衰更迭。在这些挫折中,为适应时代处境,融合与变通成为基督教面对的重要方案。在民国初期“非基运动”的冲击下,基督教提倡“本色化”的思考与应对,使中国基督教会至今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进取,努力前行。

其实“本色化”在基督教于唐朝传入中国时就有此努力。并有学者指出“本色化”对在华的发展并传教等事工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本色化”不仅是先贤面对的课题,一直来都是必要重视的事工,在不同的时期因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推进。

虽然在唐朝,“晚清反教”等事件,对于发展基督教本色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原因。但近期来,民国初期的“非基运动”对促进“本色化”有直接关系。这让笔者迷思,“非基运动”如何发生?为何有如此利害,而直接推动本色化?因此,笔者尝试以“非基运动”的背景,及“非基运动”的主要特征,和基督教本色化的含义并当时基督教学者的回应,作为研究路线,探讨本色化的必要性。盼望借此鼓励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立足今日,在“本色”道路上继往开来,奋勇前行。

二、非基运动对基督教的冲击

1. 非基运动的兴衰简介

“非基运动”又称“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对基督教进行一系列的抵制和打击。于1922年3月发生,只维持了几个月而平息,但第二次经由“五卅惨案”更为热烈,从1924年夏持续到1927年才暂缓衰弱。

2. 非基运动的产生背景及对基督教的影响

2.1  五四运动对基督教的抨击

段琦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引起知识分子猛烈抨击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纲常伦理,反对设立孔教为国教,也涉及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她说:“新文化运动带来对社会上的一切思想、制度都要采取批评的态度,宗教自然在讨论之列”。

段琦整理了这些学者对基督教持反对态度的理由,这样说到:“他们反对宗教主要是认为宗教是非理性的,是反科学的。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是反道德、反人性的,基督教对异教的不宽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不相同。这些言论在1922年的非基运动得到进一步阐述。”

由此可见,五四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西方精神的影响下,提倡“科学”与“民主”。并对科学的推崇及对宗教的批判导致了后期对基督教抨击的高潮,奠定了非基运动的基础。

 2.2.  五四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基督教抨击最为突出的有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人性中感情的部分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若感情获得美育栽培,人便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故可以代宗教。”也有人从科学、理性和文化的角度批判宗教。而赵紫宸针对此回应:“美育是生命的部分,但并非生命的全部,故不能代宗教,美育不能创造信仰,无法与灵界沟通,无法解决人的痛苦,也不能提供道德标准,文化中的美育,不能代宗教,世上也没有任何文化元素,可以代宗教”。而论到科学,赵氏回应道:“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科学与宗教的范畴不同,但精神则一,科学含有宗教的完全诚服真理的精神,宗教蕴着科学的专心,寻求实际的决志”。还有学者积极的作出反省和回应,他们分析新文化运动反教之因的同时并通过刊物、演讲澄明基督教如何与时代精神相适应,肯定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并对社会改良的作用,而且表态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发挥积极贡献。

可以看到,针对学术界的冲击,基督教学者积极作出回应,并在抨击观点中努力寻求融合与理解。

因此,五四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从被动中促使学者深刻反省基督教在华的发展,从而积极的促使他们思考、调整与认识到本色化的重要性,为以后非基运动对基督教的冲击使他们再度提倡与努力本色化奠定基础。

3. 非基运动的发展表现

时隔五四运动不久,随之而来对基督教的反对及批判运动,持续发生。

3.1  第一次非基运动

第一次也就是早期非基运动,于“五四”后不久,反对者组织发起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共产思想的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在1922年3月9日发出宣言,声称“基督教是不劳而食的资本主义,掠夺和压迫劳而不食的无产阶级”。这一运动在各大城市蔓延开来,出版刊物,高喊“人类是进化的,中国是一片无宗教的净土,宗教是不合科学的,特别是基督教违背真理,不讲人道等言论”。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因其初期的“非基运动”无统一组织,并在当时学术界的支持与反对及基督教学者的努力回应中,相互博弈,在当年7月各学校放假,高潮过去,在年底运动便落下帷幕。

综上所述,可见此次非基运动的打击,较比“五四”运动对基督教的评介,逐步加剧。由此也引发基督教学者的回应并本色化的建设。这个冲击加剧了基督教的危机感,促进教会改革和本色化的必要。1922年5月,在召开的全国基督教大会上,中国代表强烈要求本色化。

3.2  第二次非基运动

然而两年之后,1924年夏,第二次非基运动经由“五卅惨案”而进一步发展,并持续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次的运动由于受到马列主义的传播,从开始萌芽期到深入民心,并因“五卅惨案”激起了仇洋排外的运动,把国家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具体化,成为爱国情绪的表露。以及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精神深入民心,同民族主义的觉醒促进了人们对教会学校的反感。

这次的非基运动对基督教的抵制更加激烈,不仅收回原来由外国人兴办学校教学的教育权,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中自由传教的条例。反对学者们纷纷发表言论,在教义方面,陈独秀认为圣经中除了耶稣的人格,其他教义都不认可。其次是对教会方面攻击,称基督教是“外国人利用基督教在中国办学,是一种侮辱中国的行为,要侵略中国文化,使之成为基督教国家等”。尤其在“五卅运动”后,借助政党的直接参与,将基督教视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走狗”,借助坚船利炮的侵略者等等。占用教堂、教会学校、和毁坏教会医院,甚至杀害六名传教士的“南京事件”。以及公开游行示威,和“非基督教周”等一系列打击基督教活动。

从以上抵触言论和行动可看出,无论是出于民族意识的爱国情怀,还是对基督教教义的排斥拒绝,我们可以适当理解其动机的缘故。因为就反对者的时政分析观点来看,基督教确实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进入中国,兴办学校教育,借助不平等条约可自由传教等。难免引起国人的反对抵制,以及引起国人对未来发展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担忧。而另外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发展速度,在教义的传讲及中国文化的相融难免薄弱,不被国人接受,造成误解。于是,在这样的冲突下,基督教学者对此进行回应,并选择提倡本色化,让国人认知基督教,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者对非基运动的回应及本色化的定义

1. 对非基运动的反思回应

从上文五四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就看到,当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反对之时,基督教学者即刻作出回应,为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建设谋出路,积极响应为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然而当非基运动激烈展开时,基督教学者不单在学术领域针锋相对,而是在基督教本色化方面更深作出努力,使国人认可基督教能成为国家建设与国人的需要。其中赵紫宸回应到,基督教必须在非基运动的巨浪中奋起,发展革命性的运动。他认为因着处境的做法,可以将教育权移交政府立案,发展共和精神,基督徒当率先投入爱基督爱国家的事业,消除内战。赵氏主张福音信息应以耶稣的人格和教训为核心,说到“基督教能救人灵魂,挽救国运,造福社会,基督教不与人生分离,要有方法,有制度,有机构,设立教堂,医院,学校等。”

并且在教会本身,赵紫宸建议努力寻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提倡本色神学创作。他指出中国文化的四个倾向分别为:自然、伦理、艺术和神秘主义。基督教在与中国文化接触中要努力寻求调和与契机。在本色神学方面,他指出基督教出于如今科学的时代,要建造内部的实力,必须注重人才、组织和基督教工作,必须在社会服务及文字教育事业有所贡献,将基督教内在的生命,弥漫于国人心中。并有学者纷纷发言努力寻求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适应。其中有谢扶雅、王治心、吴雷川等提倡本色教会的建立:培植本色的领袖、宣传本色的真义、取得友邦宣教者的协助、注重国化的材料、删订中国教会的礼节和仪制。并希望能够继续不断的奋斗,使“中国本色教会”早奏凯歌。

由此可见,在‘非基运动’的影响下,不仅没有摧垮基督教学者的信心,反而在求同与存异中,奋力迎接契机,积极做出回应与调整,在风潮中探寻能以被国人所认可的基督教。因此,本色之路势必力行,这也是今天值得我们反思与践行的道路。

2. 对基督教本色化的定义

以回应国人对基督教的反对,众多学者提倡本色化。

然而,本色化的定义是什么? 周风认为:“本色教会可分为两层,在消极方面铲除教会中的西洋色彩,免除外界的疑忌,在积极一方面,是改良教会的内容,使适合于中国的民族之精神及文化,让中国民众容易进入基督教的门户。”笔者认同这样的看法,当时的宣教士带着他们的色彩来到中国,信徒在接受时,自然受其背景影响。只有凭借神的引导,与本国民族的习性、文化相结合适应,并非摇动基督教真理的基础上,乃是使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真理融合,使中国基督徒宗教生活,适合国情,不发生隔阂,能以被国人所理解,基督教并非西洋的礼教,乃实在是能让国家建设,子民蒙福的好消息,这样的本色化着实有意义和价值。

五、结论

基督教本色化的道路任重道远,至关重要。

透过以上对于本色化背景的分析,以及五四新文化和非基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并基督教学者的回应,提倡建立本色化的中国教会。给我们呈现国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这样的情节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可以理解,因我们认定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要为中国的社会建设,在政治、思想、科学、道德各方面,为国有所贡献。并得到国人的认可,在能以理解和接受的条件下,从而接受福音真理。让国人认识到基督教和中国文化,有共融与对话的契机。因此,建立富有中国处境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基督教,以及充满基督生命的本色神学,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可以看到先贤的努力,激励我们仍要继续。以及当时和如今的本色化的必要性,至关重要。

盼望借此拙略探讨,引发更过学者提陈各样的方案和智谋,在此事工视为重任,尽心竭力。

参考书目:

1、查時傑。《民国基督教史论文集》。台北:宇宙光,1994。

2、段琦。《中国基督教本色化史稿》。台北:宇宙光,2005。

3、李金强、汤绍源、梁家麟主编。《中华本色——近代中国教会史论》。香港:建道神学院,2007。

4、林荣洪。《曲高和寡--赵紫宸的生平及神学》。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4。

5、林治平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本色化》。台北:宇宙光,1991。

6、吕实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7、唐晓峰、王帅主编。《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肖安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9、张西平、卓新平主编。《本色之探--20实际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10、卓新平。《当代亚非拉美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作者系一位年轻的传道人,本文为作者教牧学学士某科论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