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的前景 燕京神学院研讨会

5月30日,“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的前景”研讨会于燕京神学院举行。该研讨会旨在透视上帝在神州大地的历史轨迹;推广基督教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基督徒重视传统文化,明确文化使命;为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指引方向。

北京基督教两会主席于新粒牧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主讲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的石衡潭博士和洪光良牧师。石衡谭博士以“中国基督徒文化使命”为题展开分享,洪光良牧师则以“神国与神州”进行讲解。

“基督徒为什么要讲文化与文化使命”,石博士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之后,他引用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的话来回答,“基督徒的使命就是文化使命。我们说一个基督徒没有文化,指的是他或她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得懂。如果基督徒无法在一个领域谈论耶稣基督,或者他们的谈论没有人能够理解,那么,这个领域就没有基督教文化。神就失去了对这个领域的说话权;神就无法在这个领域彰显他的恩典和慈爱。”从这种意义上说,基督徒的福音使命就是文化使命,就是借助文化传讲福音,同时借助福音改变文化。而戴德生牧师的曾孙中华福音神学院戴绍曾院长也认为,“要基督教在中国生根,中国人非有自己的著作不可”,“如果中国人没有著述的话,基督教只是‘洋教’,中国教会永远接不了领导世界福音的火把!”

但是目前,“教会对文化关注不够,成绩不多,影响不大”。不少神职人员几乎不读圣经与神学之外的其他文化书籍,尤其不读中国文化著作、文学著作。据有关数据统计:基督徒每人每年用于购买基督教方面书籍的钱大约0.12元。许多基督教书店艰难维持,不少亏本经营,很少有赢利的,还有不少关门倒闭。接着他道出了原因,“没有异象,没有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得完全另起炉灶才能安放得下基督教呢?石博士认为,不是这样,而且恰恰相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特质与因素与基督教精神是相近的或者说有亲和力的。

之后,石博士提出了中国的基督徒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具体途径:“我们可以从基督教的资源来理解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赋予其以崭新的意义,使其中的的许多因素成为见证普遍启示的有效例证与资源,使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成为我们认识真神的可能途径。”石博士用实际的例子说明基督徒在文化领域方面的建立和发展:“大力进入文化出版等事业,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基督教信仰内涵的文化精品;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扩大影响力;重视网络空间,扩大覆盖面与渗透力。”正如石博士所提到的,“中国基督徒应该成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中国基督徒应该成为基督教与中国当代文化的桥梁。”之后,石博士以“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哥林多前书》4:9节)结束了此次讲解。

接下来,洪光良牧师从“神与神州,神在神州,神爱神州,神佑神州,神用神州”几个方面,对神国和神州进行解析。洪光良牧师运用辩证法和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两者的关系。神州是上帝直接管理和照顾的邦国。中国自古已被上帝选为自己产业。神州历时历世都蒙上帝的赐福与保守,她不单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仅存的孑遗,并且永远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着,生命力不断增强着。

基督教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基督教是西方的,是列强强加的。这是错误的。中国人认识上帝,比西方列国是更早。河南洛阳、开封有两块石碑,证明犹太教在周朝,即以色列国灭亡的时候,就把敬天的思想代到了中国。当汉朝的时候,耶稣还没有道成肉身,文明还在蒙昧时候,中国人就懂得上帝是爱了。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中可以得知,基督教传入中国已经有8个世纪了。这一切都说明神州和神国有密切的关系。

“从文化的立场上看,宗教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因为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久的文化
现象。基督宗教也不例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基督教就更加不能例外。又因为基督宗教是一种传福音的文化,所以没有学术文化的基督教是瞎子,没有宗教信仰的学术是瘸子,基督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当然有种种不同的表现。”“不过文化是一棵树,宗教是树上的花,树必须栽在具体的土壤上,今天这个树也栽在神州大地上面,因此他必定要与神州大地的脉搏相通,吸收神州大地的文化,接受神州大地孳乳。”最后,洪牧师以一首诗“神州神国共始终,神在神州日方中。神国产业有中国,神州神学花更红”,结束了分享。

最后,此次研讨会的与会者,包括燕京神学院学生等与石衡潭博士、洪光良牧师、于新粒牧师一起合影留念。愿燕京神学生――中国未来的牧者更好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宗教文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真正本色化,正如洪光良牧师在最后送给神学院学生的一首诗“燕子去来西复东,京师此日喜相逢。神学融入文化学,院育英才作前锋”。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