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伯格理牧师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于昆明举行

91日,伯格理牧师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于昆明举行,云南和贵州部分地区苗族信徒、少数汉族信徒和“石门坎现象”研究者100余人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传教士,回顾了他在云南和贵州石门坎地区的佳美脚踪,并谈到了伯格理精神对于现今福音传播的现实意义。伯格理牧师孙子等后人也首次访华,亲自走到昭通和石门坎,缅怀先人。

伯格理(Samuel Pollard)于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工人家庭,从小天资聪颖,数学才华出众。1887年,23岁的他被非洲宣教士李文斯顿的事迹感动,受呼召到中国,为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他以儒家“格物治理”之义,取名伯格理。起初和好友弗兰克(中文名邰慕廉)一起在昭通传教,但现实让他很痛苦,因中国的儒生大多不愿接受基督教信仰,17年在昭通的时间,受洗的人数却不到17人,而这些成为基督徒的少数人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那是一段像被埋在土里的时光,常常被很多人忽略。

1904年,上帝赐给他一个机会。在昭通生活的人叫做大花苗人,传说是蚩尤近卫军的后代,但这个民族历经征战、颠沛流离,2000年下来,成为最底层的人,没有土地财产和地位,受彝族人统治。一天,几个大花苗人偶遇党居仁牧师,并在党牧师的帮助下夺回了被彝族人抢走野猪。随后,这些苗族人带着党牧师的介绍信,到昭通找到了伯格理。自此,伯格理牧师才将传教中心转移到偏僻荒凉的石门坎。

在以石门坎为中心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之内,伯格理建立了几十座教堂,创制苗文并翻译《圣经》;建立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族小学和西医院,创办西南地区最早的麻风病院,后来学校发展到120多所;在中国首倡双语教学、男女同校,用苗文编了《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系统地开展扫盲运动,提升苗人的教育水平;建立游泳池、足球场等活动场所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在伦理生活上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改变。他只用了11年的时间,就在贫瘠荒凉的石门坎建立了一个中国西南的文化高地和“海外天国”,当时所有的信只要写石门坎绝对可以送到。

但不幸的是,1915年7月,一场伤寒袭击石门坎,为了救护病人,伯格理牧师也被感染,最终于1915915日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51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牧师真是中邦良友,博士诚为上帝忠臣”。

在纪念活动上,云南省苗族研究会老教授陶绍虎在致辞中谈到了伯格理精神的现实意义,他追忆往事,对于伯牧师尊重并学习苗族文化,如听苗文歌曲、了解苗族乐器芦笙的做法十分肯定。陶教授呼吁大家向伯牧师学习,深入研究苗族文化并很好使用,并像伯格理牧师一样注重培养苗族人才和领路人。

此外,石门坎《溯源碑》和伯格理墓志铭撰写者李约翰的后人李克玲也回顾了伯格理牧师在昭通带领人信主的事迹,这个家族是昭通城内最早接受信仰的苗人。苗族教会年轻和年长的代表分别讲话,肯定了伯格理牧师给苗族人带来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上的改变,并表示,尽管伯格理牧师与苗族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因着基督的爱,用生命爱了苗族人。说到动情处,苗族老人龙光荣长老禁不住潸然泪下。

8月底9月初,伯格理牧师孙子史蒂文波拉德(Stephen Pollard)、孙媳Marcia、曾孙女Stephanie和曾孙Blake一行4人首次来华,他们走访了云南昭通和贵州石门坎等地,缅怀先人。史蒂夫波拉德表示,他看到苗族人还在使用伯格理牧师创制的苗文、秉承着基督的灵性和传教士精神,这让他十分感动。“关于上帝、生活中神的存在,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他还为苗族信徒们祷告,希望主与苗族信徒们同在,让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灵命有所长进,并为自己能够与苗族信徒在一起感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