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谈:如何组织地震救援及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性

83日,云南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给当地一些村庄造成的灾难可谓是毁灭性的。灾害发生后,爱德基金会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合作机构了解灾情和需求信息,并派出紧急救援队连夜赶赴昭通灾区。爱德如何组织救援,救援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性又给基督教界怎样的启示呢,福音时报同工就此问题采访了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

爱德如何组织鲁甸地震救援

对于灾难,从基督教信仰来看,丘仲辉秘书长认为,要敬畏上帝、敬畏自然和善待自然,自然的力量非常强大,也要敬畏生命,这是上帝赋予的,所以要关爱生命,在灾难发生后积极面对,给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地震发生后的三小时内,爱德基金会就决定一级响应地震救援工作,投入三百万作为第一批救灾资金,并在第一时间紧急召集救援队奔赴灾区。当晚,爱德基金会云南鲁甸地震紧急救援队第一分队到达鲁甸一线,了解灾情进展和灾区需求,并连夜不间断发来灾区最新情况。4日上午,第一分队已于受灾严重的火德红镇展开救援工作。

比较巧的是,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兼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何文就在离灾区很近的地方调研,而两位牧师也在云南做探访工作,据沈展清牧师介绍,地震发生时,她和寇薇薇牧师正在前往丽江永胜的路上,当时收到了很多人的短信,得知云南鲁甸发生了地震,尽管还没有得到基金会的任何指示,她们已经做好了前往灾区救援的准备,在4号凌晨接到救援通知后,就和云南省政协主任一道,直接从昆明飞往灾区,采购物资等工作也接连展开。

在参与救援的前三天,爱德陆续派遣了六批人员,到8月20号左右,已经经过三轮。考虑到同工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一般救灾人员在灾区只工作五到七天时间,最长不超过十天。爱德的一线救援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了解需求,爱德基金会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何文老师、李娟负责此次救灾的调研工作。其次是物资采购,沈牧师和寇牧师负责物资采购,她们会亲自去店里看,了解米和食用油等物资的价格、质量,确定了数量后再组织车队运往灾区。第三,现场救援人员会切实地把物资发放到老百姓手上,爱德同工会组织车队把物资运到乡镇、村落里面,与社长或村支书交接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救援队员会组织村民有序排队,户口本对照着花名册,签名、按手印,以保证每一个需要的人都能拿到救助物资。

这是前线的工作,而在后方的爱德基金会总部,一些同工要进行宣传筹款,由于人员有限,有的同工只能连夜工作,以保证灾区的救援工作持续开展。除了筹款,还要把救援信息及时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灾区和救援情况;另一方面,基金会还要组织人员调配,包括专业救援人员的调动和志愿者的动员,这都需要做很多工作。

“在此次救援上,爱德可以说是抢了先机,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得到了实时的救助”,丘秘书长总结说。爱德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微信报道救灾情况,不仅有大的方面的报道,比如筹款金额、采购和发放物资的数量;还有故事的讲述,很多细节的描写,比如“一张床的愿望”“宝贵的通行证”“乡亲们需要我”……爱德希望通过救灾进展的及时发布让公众比较真切、直观地了解爱德在鲁甸开展的救援工作。

践行“三明公益”是爱德赢得信任的基石

秘书长说,贯穿此次爱德救灾始终的一个理念是“三明公益”。在爱德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基金会也认为“三明公益”是爱德赢得信任的基石。一个完整的公益项目,从调研、计划、执行到最终反馈,爱德都抱着一丝不苟、不遗余力的态度,并努力践行着自己所倡导的三明公益”——明行、明慧、明道,即主动公开公益项目运作的规则、过程、结果,让公众明明白白参与、监督;以科学、专业、高效、创新的积极态度做公益;坚持公益的道德内涵,追求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与重建。

凤凰网对于爱德的救灾进行了报道,在记者所展示的照片里,出现的就是爱德基金会在火德红镇发放物资的现场。在名为《鲁甸地震救灾物资发放有一本“明白账”》的报道中,记者关注的就是爱德“三明公益”中的“明行”精神,里面写到:如何使救灾物资的发放有一本清晰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村镇采取了制作花名册,摁手印等方式。而当地村民则以户为单位,拿着户口本来到物资发放点排队领取物资。火德红镇负责物资发放的工作人员应正说,物资发放做到了公开透明。“(发放的)流程是提前通知我们的村组长,把困难的群众通知到位,由我们造花名册,由社长和我们一起监督,把物资亲自发放到手里。他还要签字,摁上手印,这个花名册要交给政府以及物资捐赠的单位。”

在宣传中,丘秘书长说,爱德最强调的是老百姓拿到物资专注于个人,没有太多的大话和空话,这体现在每一天的“爱德鲁甸地震救援日报”中,报道除了公开筹款金额、所购物资数量,非常注重的一块就是物资能切实地发放到老百姓手中,一口热饭、一桶油、一张床,是爱德救援日报里进行特写的点。而报道里所展示的照片,更多的是拿到物资时面露笑容的灾民、灾区小孩子单纯可爱的脸、背着物资往回走时穿过满是泥泞的山路的脚、写着黑子的纸上灾民们签字或摁手印的手、排队领物资时满带期待的神情,以及积极协助爱德救灾的志愿者们,那些年轻的小伙儿,沈牧师认为,在此次救灾中,昭通当地的年轻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救灾人员很多安慰。丘秘书长一边讲,一边向福音时报同工展示了微信里面爱德在灾区救援的照片,那是他特地保存的,展现的是救援人员和灾民在一起时的场景。丘秘书长认为,在报道时,照片的选择非常重要,能够体现出救援的人真正深入到灾民中,和他们在一起。

从鲁甸地震救援看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性

从一级响应,到具体救援工作的展开,大到资金的筹集、物资的采购和发放,小到灾民在领到物资时摁的一个小手印,都体现出爱德基金会从事社会服务的一种专业性。丘老师认为,专业性对于从事社会服务非常重要,对于正在或想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基督教会,专业性是一门必修课。

爱德具有一支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的救援队伍,据爱德基金会透露,自1987年第一次响应灾害救援项目以来,爱德屡次参与包括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菲律宾风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灾等重大灾害在内的紧急救援工作,均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无论是需求调研,还是物资运输、发放等环节,均始终遵循平等、尊重等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准则,坚持将受灾群众的意愿、需求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爱德救在一线的重要原则。

“从事公益慈善需要社会化、信息化、多元化,但不需要专业化,人人都可以做。”有人曾这么说,但丘秘书长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前面几个“化”的提出,更凸显了“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抱有“从事公益慈善不需要专业化”的人是在强调一种平民公益,就是除了有钱人,一般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事业,丘秘书长说,平民公益的理念是对的,但这不代表从事社会服务不需要专业性。丘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随便地参与,比如到农村去,看到贫困的人家,只是这个地方捞几个糖果、那个地方掏几百块钱塞给他们,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这就造成我们和服务的人群之间形成一种不对等的关系,这是施舍。”丘秘书长说。所以在组织每一次探访的时候,都要经过培训,会有一些要求,比如如何与老百姓交谈沟通,尤其是那些做惯了老板的人,如果到了贫困地区还是带着平时讲话时命令式的口吻,会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

这就是爱德“三明公益”中“明慧”的体现,“三明公益”是爱德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整个过程需要程序化和规范化,也需要讲究智慧和专业,不然做不好也做不长。如果基金会拿了捐款去做事情,将钱用在不该用的地方,这就是不明智的,而专业化能够帮助公益组织更好地使用资金。正如丘秘书长所说:“只有专业化才能帮助公益组织实现效益的更大化,比如这次救灾,我们在各方面都做得比上次好,但不能说没有差距,我们还是要时时想到,有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专业化是所有公益组织都面临的,是需要随时去学习和总结的。”

爱德基金会已经从事社会服务工作30年的时间,由于起初就和国际机构合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还需要进步,比如在救灾筹款时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从网络来的钱都来自平民老百姓,一点点地筹集起来。

对于一些人说“公益不需要专业化”,丘秘书长认为这反应了两个问题:首先,这和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很多人对于公益慈善专业化的认识还不够;另外,大多数人对于公益慈善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施舍”上,如果认为慈善只是把钱发给穷人就万事了,那受助者的平等感和尊严感在哪里呢?而这种“施舍”,也在助长一些人的依赖性,巴不得每一天都有人这样发钱发物,如果被帮助的人都不想自我发展,只等着人家来送钱,慈善只会越做越多,反而造成新的问题。

专业性是一个很空泛的词语,它蕴含在具体的社会事务中。丘秘书长老师介绍了几个方面,比如,对于“灾害管理”知识的普及、救灾时对于环境的保护、在救灾的不同时期提供不同的需求、心灵关怀等方面,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性。

普及灾害管理知识

“没有专业,公益慈善既做不好也发展不起来”丘老师说。但同时,我们对于社会和媒体也要有包容的心,因为我国的公益慈善确实存在不专业性,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在摸索当中,所以大家都要耐心,不能太浮躁。一方面,从慈善组织来讲,要苦练“基本功”,解决自己的专业性问题。另一方面,在面对灾害时,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防灾”“减灾”和“备灾”,其次是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这三部分统称“灾害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在“防灾、减灾和备灾”方面,要敬畏上帝,对于未知的事情,不要以为知,不然会造成很大问题,对于自然灾害,要采取更谨慎和科学的态度。而在“防灾”上,普及救护知识相当重要,比如当地震发生时如何躲避,应该在空旷或者在房屋里柱子比较粗的地方,这也涉及到专业的问题。此次鲁甸地震,很多人失去生命,而生命无价,这是让人无比痛心的。

保护环境

灾害无法阻挡,只能面对,所以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事前的预案对于救灾十分重要,爱德有专门的救灾预案系统,一些仓储设施也是需要的,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在平时做好准备。丘秘书长说,他在国外看到过一些老头老太太在用旧的小块布料做一些救灾用品,这种物资再利用不仅能减少资源的浪费,还可以保护环境。而国内的很多次救灾过后,环境会被污染,比如方便面盒子和矿泉水瓶到处乱扔的现象,这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环境,这也是专业性的体现。

在救灾的不同时期提供不同的需求

关于紧急救援,爱德还没有专门的人员,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迅速了,所以基金会更多关注的是物资供应和灾后重建,这也需要专业性。比如,地震刚发生前两天,可以给灾区提供水和方便面,但是过了几天还是提供这些,会发现在灾区不适用了,这时就需要提供大米和油,同时考虑到衣服和被子等,还有帐篷,节约一点,可以提供防雨布。还有储物设备,爱德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弄了一些“小粮仓”,不仅能防老鼠,还防雨,当时非常受老百姓欢迎。这些都需要入乡随俗,了解当地的习惯。比如这次鲁甸地震,有一些灾民是少数民族,就需要考虑吃的东西,比如,遇到回族的人,方便面就需要选择。这些细节都是专业化的体现。

心理干预

提到灾后重建,很多人都想到盖房子,但这还不够,救援还涉及到“非物质”层面,就是心理干预,这非常重要。地震等灾害的发生,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也带来了心灵上的打击,尤其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他们会感到孤独无依。这时就需要别人的关怀,享受情感安抚,而紧急救援就是一种体现,让人看到在灾害发生时,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社会在关注他们,在给他们温暖,丘秘书长认为,这对于灾民能扛住这么大的自然灾害至关重要。“不要简单地只是将它看为一个派发的过程”,丘老师认为,救援不仅是派发,而是要体现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才能给社会提供一种“正能量”的导向。

精神家园的恢复

面对大的灾害,一些人会将心里的痛表现出来,一些人则会隐藏在心底,这时就需要动用社工的力量。灾后重建,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在精神重建方面,需要进行个案分析,这就发挥了社会公益组织小、灵活和专业的特点。在个案分析的同时,人本来就处于社区之中,灾害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社区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重构。

丘秘书长分享了一个具体事例,在“512”地震后,第一个比较大的节日是中秋节,当时爱德就在灾区举行了一个中秋晚会。中秋节的意义众所周知,亲人团聚、品茗赏月,但在这种需要浓浓的亲情的节日里,很多人家破人亡。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让心灵受创的灾民们平安度过佳节,而不是让他们旧伤再添新悲,这是爱德员工考虑的一个问题。要避开节日是很难的,爱德组织了中秋晚会,让灾民可以宣泄出对于亲人的怀念,同时也能放松自己。还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在的大的灾难面前,看起来这些活动没用,但事实上,这非常有意义。一年后,爱德再去探访时,就和很多外国友人一起,与当地村民进行联欢,大家非常感动,这些活动都结合了民俗和传统文化,背后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这不是走秀或者大张旗鼓地宣传能做好的,需要细细地做。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这就是社区精神的重建和恢复。

“爱德送来了爱”

另外,灾后重建中很重要的是帮助社区生产设施的恢复,使社区重新拥有造血功能,比如灌溉系统的修复。爱德不仅关注紧急救援,也十分重视灾后重建,但是在筹款方面,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紧急救援,一旦紧急救援结束,公众的关注度就减弱了,这和公众对于救灾的认识不够有关,而从事社会服务必须善始善终,必须做持续性的工作。

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二年,台湾发生了水灾,汶川的老百姓竟然捐了三万块给爱德,说要帮助同胞。而爱德在地震发生后,一直帮助一个村子做重建工作,当时村里的书记说的是:爱德最重要的是给我们送来了爱。

从以上方面,都能看出从事社会服务需要专业,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强调公开、透明和诚信的同时,也要讲究专业化,注重从事公益的“效益”,这也是对捐款人负责,所以一方面要加强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还要让大家关注公益项目的效益,专注于需要帮助的老百姓真正得到了什么。

关注教会社会服务工作

爱德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民间团体。爱德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时,只专注于服务人群,无教内教外之分。丘老师认为,耶稣基督在服事人的过程中,没有先问这个人是否是基督徒,只是去爱他们。爱德也是如此,会积极关注包括教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需求,“服侍贫穷中的最贫穷者”,是基督的精神,也是爱德一直努力的方向。

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更应该做好社会服务,效法基督,荣神益人。因此,爱德也特别注重支持和推动教会社会发展。教会社会服务的发展首先要从提升社会服务的意识和专业方法开始,开展教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爱德近年来所开展的重要项目之一。例如,自2010年以来,在爱德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陕西省基督教两会举办了多次的西北教会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培训班,为来自陕西各个地区及西北其其他省份教会的超过300人次的教会领袖提供了社会服务能力培训,内容涵盖社会服务的理念和方法,青少年事工,婚姻事工,和平技巧等多个方面。这些培训提高了教会对社会服务认识,帮助教会提升了专业的服务水平,为推动教会的社会服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4月,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和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了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该基金旨在推动江苏教会社会服务事工的发展,提升教会社会服务的能力,推动教会服务社会、服侍人群,见证基督。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成立五年以来,江苏教会社会服务意识不断增加,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会项目,如江苏教会环保联合行动——推动教会环保理念的倡导;爱德以勒沙龙——从不同层面开展社会服务理念倡导;恩典之旅——东西部教会之间社会服务交流与互助。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是教会与爱德合作的一个新的尝试,通过专项基金的开办,有效地整合教会与爱德双方的资源,做到了优势互补,品牌发展,从而推动了江苏教会社会服务向广泛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今年6月30日到7月4日,在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的支持下,爱德社会服务网络:社工综合服务及膳食营养培训在南京召开。来自江苏南京、常州、徐州、盐城、南通等养老院的40多名管理者参加了此次的培训。这是爱德社会服务网络所开展的第三次主题培训班。爱德社会服务网络是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支持的一个品牌项目,也是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成立之后开展的第一个教会办社会服务机构的网络服务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咨询、培训、交流等活动,联络教会办养老服务和助残机构,为教会办养老服务和助残机构搭建一个交流与咨询的平台。

除此之外,为了推动东西部教会之间社会服务的交流,爱德基金会还推出了恩典之旅教会交流项目。2014年的恩典之旅在7月28日到8月2日举行,云南教会探访活动,来自南京、徐州、常州的22位弟兄姊妹随着爱德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探访了昆明的三一国际礼拜堂、保山市福音自愿戒毒中心、怒江傈僳族少数民族教会、大理基督教会等等。在探访的过程中,弟兄姐妹不仅了解到了云南福音传播的历史和教会的状况,也充分看到教会社会服务的需要和发展状况,为以后江苏与云南教会之间社会服务及各项事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接受福音时报同工的采访时,丘老师也援引了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曾经的一句大会发言“宗教公益慈善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他认为,教会应该有专门的社会事工,不是某个事工里附带的。爱德也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教会,加深与教会的合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见证信仰。

采访后记:非常感恩,丘老师带病接受了福音时报同工两个小时左右的采访,他对此次采访十分重视,特别是在讲到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性时,他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需要想做好社会服务的事工或机构认真琢磨,专业性体现在细节中,不是一蹴而就的。愿教会能够从中得到益处,努力在社会服务事工上变得更专业,更好地见证神的荣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