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那些“青年聚会”中的义工

没能参加12月23日晚诸圣堂复堂三十周年感恩音乐崇拜,王荣感觉“很亏欠”。

27岁的王荣在上海一家公司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工作之余每周在市区两个教堂(国际礼拜堂及诸圣堂)参加两次青年聚会,及一次主日聚会。他同时还是诸圣堂青年聚会的招待。

2012年12月,诸圣堂在筹备和举行“复堂三十周年纪念”。作为诸圣堂的义工,王荣也一直参与其中。

复堂三十周年座谈会、主日感恩崇拜、感恩圣乐崇拜……复堂三十周年的系列活动,在圣诞节前一周紧凑地进行着。

主日感恩崇拜结束后,他在教堂最后一排座位上,手拿着一本“国际礼拜堂复堂30周年纪念刊”默默地看着。室内设计工作让他在设计、制作上有不少优势,诸圣堂复堂三十周年纪念刊物,他作为主要制作人之一参与着。

“那天周年纪念晚会的时间我竟然搞混了,是我在本职工作上的疏忽,感觉很亏欠。”

一年前,王荣开始作为诸圣堂义工参与服侍。作为青年聚会的招待,他主要负责聚会时接待、安排聚会的信徒,在敬拜时留意教堂秩序,使得聚会的时候也能井然有序,“让参加敬拜的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他说。

只是错过了一次聚会,错过了一次招待,为何会有亏欠之感呢?

“我并不是以一个支持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之心参与教堂工作的。表面上教堂有很多事情要做,也需要有很多人去做,但从我信仰的角度,是我需要给教堂做些事情,不是教堂需要我,而是我应当尽量抓住能为上帝做事情的机会。”

工作与侍奉,时间之争

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王荣每周五晚上到诸圣堂参加义工服侍。遇到工作忙怎么办?“一个是自己的工作,一个是教堂侍奉,一个是世界,一个是上帝国度的事工,两面相互较劲矛盾,有时也很难平衡。”他承认自己有时间、精力上的矛盾。

但他还注意着另一些更忙的人,教会中有一些义工领导,需要放更多的精力和责任在侍奉中,要有统筹计划,就更难平衡了。

跟他们比起来,“我也只是个背小十字架的人。”王荣说。

青年聚会的一张名片

参加国际礼拜堂每周三的青年聚会,王荣说自己“是一个安静的领受者,只要安心听讲或敬拜就好。”在诸圣堂每周五青年聚会的服侍中,他将自己的服侍描述为“只是略微留心,在会场开始前后把准备工作做好,接待好前来参加聚会的会众,留意一下秩序,”对自己的敬拜聚会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一定要参加服侍吗?王荣认为,做青年聚会的招待,像一张名片,代表教会的形象。而服侍对他而言,可以描述为:更希望借此机会认识更多热心虔诚的人,想往一个更好的属灵团契。

“在世俗文化的影响下,教会的力量和对信徒的喂养都很薄弱。我们做义工的也没能很好的做光做盐,很多时候也在软弱之中,无论是知识和爱心上都不见得在非服侍的信徒之上,所以我想对他们说:‘天路历程,彼此扶持’吧。”

编后记:中国教会的“义工现象”源于80年代复堂后“羊多牧人少”的严峻现实。中国基督教杂志《天风》2011年第九期曾呼吁为中国教会的广大义工代祷,为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属灵生命、家庭、眼界及心胸等祷告。最近一期(2012年第12期)中又以教会中的义工现象为本月话题。数以万计的义工之数量与质量、对教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一个长期话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