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求“标志”到回应呼召:信徒A和B的错误观念与基甸的信心之路
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信徒在面对重要决策或人生选择时,寻求神的“标志”或“迹象”来确认神的旨意。通过外在的事件或征兆来判断是否该前行,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信仰做法。然而,这种做法常常透露出对神的旨意理解的偏差,甚至会走向一种将神的引导简化为“命运”或“运气”的误区。在这种背景下,信徒A和B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机会,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寻求“标志”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神旨意的不完全理解。
一、 信徒A与B的信仰误区:依赖外在标志而非回应呼召
信徒A:“我跟神祷告了,如果今天路上遇上你,就是神的旨意,神的安排。”
信徒B:“今天如果下雨,就是上帝同意我们的婚姻。”
这两个表达看似是信徒与神之间的互动,实则揭示了他们对神旨意的误解。A和B都在寻求外在的“标志”来确认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这种做法将神的引导简化为某种形式的“符号”或“征兆”。这种心态看似很虔诚,然而却透露出两点问题:
信徒A和B将自己的决策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捆绑在一起,试图通过这些偶然的标志来确认神的旨意。这种做法隐含了一种误解:神的旨意可以通过随意的事件来确定,而非通过深入的祷告、圣经的教导、教会的共识,以及个人的信心和行动来确认。这样的做法使得信仰变成了一种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便利工具,而不是一个深入理解、愿意回应神呼召的过程。
信徒A和B的行为显得他们更愿意依赖外部的“标志”来决定事情,而非积极地去承担责任。通过把决策过程外包给“标志”,他们将神的主权转变为一种命运的安排,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信徒应当主动承担起神所交付的使命和责任,而不是寻求某种确定的“标志”来为自己的行为背书。
二、基甸的信心之路:从软弱到回应神的呼召
与信徒A和B不同,基甸的求证有着不同的动机和目标。在《士师记》6章,基甸面对神的呼召时,内心充满疑虑和恐惧。他向神求证,以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听到了神的声音,是否能完成神的使命。基甸的请求并非出于逃避责任,而是因为他想确保自己在回应神的呼召时,所做的决定是基于神的心意;是在面对重大的神圣使命时,因内心的软弱,寻求神的确认。
他请求神通过外在的证据来增强自己的信心:“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给我一个证据,使我知道与我说话的就是主。”(士6:17)神回应了基甸的请求,给了他超自然的迹象,证明了神的呼召的真实性。这种超自然的显现不仅帮助基甸确认了神的旨意,还加强了他回应神呼召的信心。
基甸的求证是希望能在信心的软弱中获得力量,准备好承担神交给他的使命。他的求证是出于对神使命的认真姿态,而非仅仅为了得到自己的情感安慰。
若对信徒A和B的做法与基甸的求证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以下两点不同。
动机不同:基甸寻求证据是为了回应神的使命,而信徒A和B寻求标志则是为了确认自己的选择。基甸的目标是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信徒A和B的目标是寻求自我安慰和情感上的确认。
结果不同:基甸通过求证获得了神的确认,进而坚定了信心,走上了回应神呼召的道路。而信徒A和B则可能永远停留在不断寻求“标志”的阶段,无法真正地迈出信仰的步伐,去回应神真正的呼召。
三、归正信徒A和B的错误观念:从“标志”到“回应”
信徒A和B的做法提醒我们,信仰生活中的决策并非依赖外部的“标志”,而是要通过祷告、圣经的引导、圣灵的感动,主动回应神的呼召。以下几点是我们应当引导信徒A和B(以及所有信徒)归正的思路:
信仰的核心在于与神的关系,而不是依赖外在的事件来确认自己的决定。我们应当主动在祷告中求神引导,在圣经中寻求神的心意,并通过信仰群体的支持来做出决策。
神的呼召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做出选择,更是要我们顺服、承担责任,并为神的荣耀而活。当我们面临决策时,我们应该问自己:我的选择是否在回应神的呼召?是否愿意承担神交给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信心和顺服来回应神,而不是通过外部的标志来逃避责任。信仰的成熟是从依赖“标志”到依赖神的智慧、教导和祷告。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面对类似的困惑和挑战。愿我们从基甸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依赖外部的“标志”,而是依靠神的智慧和引导,坚定地回应神的呼召,在软弱中成长,最终成为神忠心的仆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东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